中国的现代诗人有哪些(中国现当代十大诗人)

张枣的诗

张枣,当代最杰出的的汉语诗人之一,拥有最成熟的诗歌技艺,或者说天分。少年时来到四川,成为四川诗人群落的一员。诗人柏桦对此有评价说:“他二十出头写出的《灯芯绒幸福的舞蹈》,就足以让他的同行胆寒。”《镜中》一诗,是他广为流传的作品。“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据说,诗人张枣对自己这首早期的作品《镜中》不以为然,可能过于流畅柔美,而张枣对诗歌的野心并不止于此。诗人北岛赞誉为:张枣无疑是中国当代诗歌的奇才。他对语言本身有一种近乎病态的敏感,写了不少极端的试验性之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无论如何,他对汉语现代诗歌有着特殊的贡献。读张枣的诗,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早期诗作的唯美与诗意,与柏桦的某些诗相仿佛,带着某地的潮湿、颓废气息,静静地守在一隅之地,自有风骨。张枣的代表作还有《何人斯》、《空白练习曲》、《卡夫卡致菲丽丝》等,诗作不多,但技艺非凡,所谓一颗钻石远比一吨沙子更为耀眼。当我们想起诗人的时候,故园的花木已然萧索。很快就是秋天,而很快我就要用另一种语言做梦;打开手掌打开树的盒子,打开锯屑之腰世界突然显现——这是张枣在《卡夫卡致菲丽丝》的诗句,仿佛咒语,世界突然显现,诗人突然离世而去。这一切都构成了“幸福的舞蹈”之不易,“我用手指清理着落花一遍又一遍地叨念自己的名字,仿佛。”或许,正像最初的玫瑰,让人一病多年。

翟永明的诗

翟永明,中国当代最具才华的女诗人,没有之一。读舒婷的诗,感觉她还在学习诗歌的写法,没有入门。读翟永明的诗,已是大家风范。对女性内心的书写,精雕细刻,让人无法忽略她的存在。早期的组诗《女人》语言奇诡大胆,隐隐带有女权主义的先锋姿态。“今晚所有的光只为你照亮”,这所有的光照亮在诗人翟永明的身上,“带着心满意足的创痛”,“使这一刻,成为无法抹掉的记忆”。后来,翟永明开了“白夜”酒吧,或许这便是她所说的“我可以是村妇,也可以是侠女”。当翟永明说:“我更热衷于扩张我心灵中那些最朴素、最细微的感觉,亦即我认为的‘女性气质’,某些偏执使我过分关注内心。”如此,让翟永明以其女人的心身接触到了某种纯粹或永恒,抵达了命中注定的喜悦或哀伤。“最终,我们无法忍受”,“桌上一杯水太擅长要伤害一个敏感的晚上。”早期,翟永明还是个性尖锐的“小翟”,其诗充满野性,背负着青春的愤怒。现在,庾信文章老更成。翟永明的诗脱离了浮躁之气,冷静客观。“离别像一把刀等待男人的心入鞘而女人掌握了使它流血的技巧。”翟永明天生具有诗人的气质,记得有一年在《天涯》杂志的文学活动现场,她坐在那里,并不说话,但光彩照人。当然,翟永明的美丽,也是出了名。“听一位老年人对她说但愿除了你我别人都没有经历过爱情。”“人需有心事才会死去才会至今也认不清世界的面容。”这些隐秘的诗句仿佛咒语一般,令人捉摸不定而又好奇害怕。然而,我们所有的人终将老去,归于尘土。

柏桦的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读到四川诗人柏桦的《在清朝》一诗,大为震惊,以为当世汉语诗人,舍柏桦其谁也。后来陆续读到他的一些诗作,欢喜莫名,可惜无缘拜读其诗集。再后来逢“年代诗丛”出版,乐而购之,一偿所愿。“年代诗丛”乃诗人韩东主编,柏桦的《往事》收在第一辑,其他作者还有于小韦、吉木狼格、小安、丁当、何小竹、鲁羊、杨黎、翟永明、朱文。柏桦可以说是第三代诗人里最出色的抒情诗人,他的“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望气的人”、“在清朝”、“夏天还很远”、“我歌唱生长的骨头”等作品站立在汉语诗歌的最高殿堂而毫不逊色。柏桦的诗朴素而庄重,有着超然不群的气质。在简洁与古风之间能够寻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读他的代表作“在清朝”:在清朝安闲和理想越来越深牛羊无事,百姓下棋科举也大公无私货币两地不同有时还用谷物兑换茶叶、丝、瓷器在清朝山水画臻于完美纸张泛滥,风筝遍地灯笼得了要领一座座庙宇向南财富似乎过份在清朝诗人不事营生,爱面子饮酒落花,风和日丽池塘的水很肥二只鸭子迎风游泳风牛马不相及。那种悠闲的抒情与散淡的写意,却生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让人沉迷,让人回味。诗人柏桦以节制与内敛之美书写对历史的感伤情调,充满虚无的颓废气息,透散出无可奈何的命运呢喃。《在清朝》让我想起苏童的《红粉》与《妻妾成群》,都归于一种天才的写作,以惊人的想象力为我们虚构了一个自足的艺术空间。读柏桦的诗,仿佛在幽静的小径里漫游,听到从历史深处发出的喟叹声。“记住吧,老朋友,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海子的诗

我读海子的第一首诗是《秋》——用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在沙滩上写下:青春。然后背起衰老的父亲/时日漫长,方向中断/动物般的恐惧充塞着我们的诗歌。谁的声音能抵达秋之子夜,长久喧响/掩盖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秋已来临。/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这首《秋》让我震惊,秋已来临,冷酷而残忍。然而海子始终是浪漫的,抒情的,“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他们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他们吧/。”“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和以后许许多多日子/许许多多告别/被你照耀/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这些诗歌随着忧伤的细风吹散到人世间的各个角落,让拾到吉光片羽的我们深为惊讶,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温暖人心的文字在流淌,知道这个世界还有甘于寂寞的诗人在歌唱。“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们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我们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之一”。海子游走在遥远的事物之中,在一个平静的小城里梦想着麦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遥远的事物。“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的内部上升。”正如诗人西川所说的:“我深为这些抵达元素的诗句所震撼,深知这就是真正的诗歌。”真正的诗就是要唤醒我们的记忆,使人惊异于熟识之物,让往日熟视无睹的东西又成今日挚友,人终又重新面对基本问题。“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一支火焰里/皇帝在恋爱/恋爱,印满了红铜兵器的/神秘山谷/又有大鸟扑钟/三丈三尺翅膀/三丈三尺火焰/。”同篇是平常的文字,结合起来却形成一种不可思议的阅读效果,令人沉醉,令人迷惘。“海子可以说是我所看到见到的诗人当中直觉能力最好的一位,海子的直觉判断力是别人所无法企及的。在海子的诗歌写作中,长诗是一种工作,短诗才是抒情。而海子的抒情性给当代诗歌注入了生命力,让诗歌再一次发出耀眼的光芒。”——诗人西川如是说。

西川的诗

作为诗人海子的挚友,西川对海子诗歌的阐释当仁不让。亦编选了多种海子的作品。有时会让人错觉,西川仅仅只是海子的另一面。当然这样说,不太公平,忽视了诗人西川自身的价值所在。《西川诗选》是作者写于1997年之前的诗歌,广为传颂的有《在哈盖尔仰望星空》、《一个人老了》。其实我觉得《把羊群赶下大海》、《为海子而作》、《夕光中的蝙蝠》都很不错。“黑夜的石头,在天空它们便是/璀璨的群星,你不会看见。”(《把羊群赶下大海》)“在古老的事物中,一只蝙蝠/正是一种怀念。它们闲暇的姿态/挽留了我,使我久久停留/在那片城区,在我长大的胡同里”(《夕光中的蝙蝠》)据说西川属于诗人里“知识份子写作”那一类,我不清楚这种分类跟诗人或作品有啥关系。好诗就是好诗,无论题材、内容如何。西川把对日常生活的瞬间感觉化成诗歌,融古典与现代,华丽与朴素,完美地展现了汉诗的魅力——“一个人老了,在目光和谈吐之间/在黄瓜和茶叶之间。”评论家陈超认为西川的诗是“从纯于一到杂于一”,这或许是技艺的成熟,宁静、克制、优雅。但对于读诗的人来说,好与坏的判断并非如此。“死亡封住了我们的嘴”,“我的手迎着风,试探风和我自己”。这些冰冷的句子预示着“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波兰诗人米沃什写过这样的诗句:“全世界都对诗人表示赞美/这消息传到了大江南北/而诗人在冷冰冰的房子里/在鲜为人知的小城里。”这似乎暗示着诗人当下的境遇,与西川的诗意不谋而合。西川的诗,大略取材于博尔赫斯与庞德的滋养,最终形成自己的诗歌气质。当然,西川才气纵横,很多作品看似毫不费力,他有一种能力,唾手可得。正如欧阳江河所说的:西川的诗质地朴素,表面上看似守旧,但常常又是感人至深。2000年的年末,西川来海南,在儋州云月湖给海南作家讲课,晚上我陪一位报社记者做他的访谈。西川送了一册他的《大意如此》(湖南文艺1997年第一版),郑重签上他的名字。

王家新的诗

作为一位穿越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诗人,王家新一直是这个时代的诗的守望者。“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这是诗人王家新的著名的诗句。写的很老实,仿佛顺嘴说出的一个简单事实,自由的内心和不自由的行为就这样矛盾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王家新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一方面关注着时代,一方面他又摒弃了那种在早期朦胧诗中常见的“代言人”冲动,而代之以对“个人”的内心声音的挖掘。可以说,王家新通过自身的写作,向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诗歌重新提出了“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这一久远而又迫近的问题。他所倡导的“知识分子写作”影响巨大,备受争议。在没有故事的生活里,诗人却以《帕斯捷尔纳克》向我们诉说“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 却注定要以一生的倾注,读你的诗。”这仿佛一道咒语,一生的倾注,读一生的诗。欧阳江河对王家新这一代诗人,标记为“中年写作”。意味着成熟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多年以后他又登上了长城,他理解了有一种伟大仅在于它的无用。”这是《冬天的诗》的第一句,干净有力。正如帕斯捷尔纳克唤醒了诗人王家新“活着与承担”的内心意识,冬天亦唤醒了诗人面对大地的情感,于是诗人说出“冬天是一个黑白照片的时代”的秘密。然而“一种从未听出的话语”从天而降,代替了所有清脆的鸟鸣。王家新天生就是诗人,从他早期的《山水人物》来看,“不是隐士,不是神/你浑然坐忘于山林之间/如一突出的石头/来路早已消失,而木杖/被你随手一丢/遂成为身外的一片疏林。”诗句朴素简洁,流露出洗尽铅华的沉静与忧伤。“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落叶纷飞/风中树的声音/从远方溅起的人声、车辆声/都朝着一个方向。”时间停留,90年代的到来,“都朝着一个方向”,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一个没有诗意的时代突然而至,仿佛巨兽,压倒一切。

欧阳江河的诗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欧阳江河的早期长诗“悬棺”,气势磅礴,包含着种种信息。后来的诗作,譬如“汉英之间”、“玻璃工厂”、“哈姆雷特”、“一夜肖邦”、“傍晚穿过广场”等作品,对事物做精微的深入书写,呈现的是作者个人对时代的显影。“玻璃已经不是它自己,而是/一种精神/就像到处都是空气,空气近于不存在。并且最美丽的也最容易破碎/世间一切崇高的事物,以及/事物的眼泪。”不存在,破碎,诗人敏感的心触摸时代的病症,“从一个象形的人变成一个拼音的人”。然而“所有的瞬间是同一个瞬间”,这样的诗,让我们震惊。在词与词之间的自如转换,充满怀疑与自省。可以说欧阳江河是那种具备很强的玄学与抽象思维能力的诗人,能够在质感与虚幻之间游刃有余。“他整整一生都在等待枪杀”,“一次枪杀在永远等待他/他在我们之外无止境地死去/成为我们的替身”。“蝴蝶太美了,反而显得残忍。”敏锐的直觉式感受、顿悟以及想象的热情,这一切构成了诗人的写作。除此之外,欧阳江河还有难得的思辨的力度以及分析的技巧,正如他写到的那样:“下雪之前,没有什么是洁白的。”“我不知道一个过去年代的广场/从何而始,从何而终/有的人用一小时穿过广场/有的人用一生——”这几乎是预言性的书写。卢小雅兄在《九十年代的中国诗歌》如是评价欧阳江河:“写于90年代的《傍晚穿过广场》、《国际航班》、《关于市场经济的虚构笔记》、《快餐馆》等诗在发扬了他早期诗作中那种特有的悖论式手法外,有意识地加大了叙述的力度,在对现实人生的正反阐述中表明自己飘浮不定的定场。”至于长诗《凤凰》拔地而起,有一种总体诗的野心洋溢其间。值得一提的乃是欧阳江河的诗歌评论,自成一体,属于第一流的诗评家。名文《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欧阳江河在这篇随笔里第一次提出“知识分子写作”,引发巨大争议。

臧棣的诗

每个诗人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诗的一个信念:诗的细节是我们的奇迹。“对面的山梁上/蒙蒙亮,犹如一把幽蓝的牙刷/轻轻刷着黎明的牙齿。”充满想象力的细节,诗人臧棣仿佛就是如此。在他的诗里,经常看到诗歌语言的“游戏性”,“留给蝴蝶的时间/轻薄你不在左边,就在右边/接着,留给蜻蜓的时间/又把你从树荫下/猛地扔进阳光的靶场。”在时间的循环里,感受世界伦理的美。“我知道,最深刻的记忆依赖于/风还会把半人高的青草/再次吹低到你的腰部/此时,天堂很柔软/甚至连大地也没有一句废话。”臧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说,当他思考自己与诗歌的关系时,他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想给诗歌发明一个风箱。”他梦想着,拉动风箱的把手,给诗歌的“空”带去一股强劲而清新的现实之风。这种现实并非当下的生活之流,而是带有想象力的翅膀,停留在语词的亡灵里。“散漫在热烈的草叶/或偏远的记忆中的/时间的秘密,使它们看上去/一会儿像秋天的礼物/一会儿像大自然的祭品。”诗集《燕园纪事》固然不错,但最具独创和影响力的还是其精心打造的“丛书”和“协会”诗系列。在这两个系列里,臧棣充分呈现了他的冷静,客观,富于理性,又不失丰沛的想象力。“同样的话,在菊花面前说/和在牡丹面前说/意思会大不一样。更何况现实之花 ”“我接触到的每个人都觉得/洞穴里的生活与他们无关/他们不赞成:诗,是一个洞穴。”这些丛书诗与协会诗仿佛通过碎片式的汇聚,隐晦曲折地抵达诗的总体性尝试。在诗的语言上,臧棣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说过诗诗人成熟于语言的傲慢”,他对戴望舒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有极高的评价,认为“这首诗在主题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也融有多重的对比关系,却仍然保持着一种艺术的平衡。在视觉上,它展得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它展现为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就阅读而言,它更是符合诗歌的现代趣味。它自身的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同时,也给每一位接触它的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伟大的诗,可以短成四行,三十六个字而已。或许,诗人就是“招摇在自身的繁盛和喜悦中”,在换行与停顿之时的逼仄空间里溢出罕见的欢乐。“有时,每一个写下的字/都很顺手,一下子变成为/满园的黑郁金香”。

黄灿然的诗

黄灿然是一个博识的诗人,据说他读过这世界大部分的诗人作品。当然,这与他作为翻译者的身份有关,他翻译的作品很多,有大家知道的聂鲁达、里尔克,也有大家不太熟悉的卡瓦菲斯、巴列霍。他也翻译小说,比如拉什迪的《羞耻》。但是,也不能排除他作为诗人的自觉与使命。正如他的诗“我不是后悔今生做诗人/不,我做定了/我是带着使命来的/必须把它完成。”黄灿然的诗,从日常叙事中发掘义理、经营智趣,以通达体悟人生无常,以谦卑分享凡人苦楚,以雅语淡言旁证世事沧桑。这是华语文学奖的赞誉,不免仪式化。黄灿然确实沉浸在日常生活里,但是他能够提炼出日常生活的诗意,对世界有一颗悲悯之心。所以他论诗特别强调“诚实”,“我认为,诚实是诗歌灵魂的基石。诗最终取决于诗人的品格,取决于文字背后的声音和灵魂。”“而我是真正明白你的人,即便/我不能抵达你的居所/不能轻轻敲响你的门。”对自己生活的观察和反思多年来构成了黄灿然的内心世界,正是诗歌“愉悦”着他的头脑,“见证”着他的生活。“你眼睛深处的一缕清光/探入诗歌幽暗的草丛/在一个初夏的下午/先是扰乱,继而抚慰。”诗人需要原创性,需要自己的发现。一个内心澄明的人,他的诗,一定能够透视生命的肌理。他有情感,却不滥觞。而是节制、内敛。黄灿然的诗在于它的精确,精确,故而清晰,故而可赏。读黄灿然的诗,能够调动你的所有记忆和感情,让你回归于平淡,默默琢磨。不过对于诗人来说,一切又有所不同,“散心可能也是伤心”。“在中环地铁站,一对老夫妻/用普通话问我去东涌怎么走/我温顺地——几乎是孝顺地/陪他们走了十分钟,给他们带路/他们一定以为遇到一个好人/而我只是因为悲伤。”因为悲伤,诗人看到“枝繁叶茂的河流,他们伤口的经验/是我们的油灯,他们文字的灰烬将我们埋没。”凡是伟大的诗人,必然有所悲悯,有所恨,有所爱。“对天国里的人,我会说:我诗集里边没有尘世。只有信仰、磨炼/和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另一个世界未必就是天国,但它高于尘世。”

于坚的诗

从边地云南走出来的诗人于坚,以个人性的生活元素见证了他作为诗人的发现。“在云南有许多普通的男女/一生中到过许多雄伟的山峰/最后又埋在那些石头中。”本是尘土,归于尘土。生活就是如此,有美,有丑,有喜怒哀乐,有存在。回到内心,回到存在的现场,回到常识,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记忆中私人的细节里,一直是于坚写作的一种内在愿望。从神奇粗犷的高原走下,融入日常生活,以普通人的视角关注存在和世俗生命的的真相,传递“此岸”人生的况味,建构了自己的平民诗学。“我生活在人群中/穿普通的衣裳/吃普通的米饭/爱着每一个日子。”在《罗家生》一诗里流露出来的悲悯与贴近生存本相的真实,让于坚“拒绝隐喻”的立场更加鲜明。“他天天骑一辆旧“兰玲”/在烟囱冒烟的时候/来上班”,“烟囱冒烟了/工人们站在车间门口/罗家生/没有来上班。”多年以后,我们读到此诗,依旧感动不已。于坚拒绝整体诗歌,强调的乃是还原诗歌字词本身的意义,为此于坚写下了《尚义街六号》、《作品*号系列》、《0档案》等作品。正是这些“令人意外”的诗歌,为当代诗歌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向度:让诗回到具体、细节、日常的生活中,对生存的现场发言,并贯彻个人对生活最为人性的理解(评论家谢有顺语)。于坚的诗歌明显有着南京“他们诗群”的影子,《那人站在河岸》一诗与韩东的《我看见了大海》和《有关大雁塔》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于坚诗歌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南京“他们诗群”。作为南京“他们诗群”的发起人兼首席理论阐释人韩东,其诗歌观念就是呈现“一个日常性的普通心灵在纷乱世界的平静独步,拒绝英雄主义与理想大词。”于坚深受其影响,当然,后期的于坚具有了自己的个人性,强调“诗人应当深入时代之夜里,成为黑暗的一部分,成为更真实的黑暗,使那黑暗由于诗人的加入成为具有灵性的。”诗人在写作的时间长河里,逐步确立了诗歌的自信心。在《飞行》里于坚写到:“我们已经越过上帝工厂的烟囱/越过了他的国旗/天天向上/我们已经高高在上。”从日常性的平凡写实过渡到想象的飞翔与诗意的流淌,于坚终于成为一位当代中国的大诗人。有时候,我在想,真正的诗人应该有一付好身架,而不是瘦小单薄。于坚似乎符合这种印记。写作亦是一种消耗生命的劳作,“为了生活我们常常不能面对最好的风景”。一意孤行的诗人,高山与河流,街道上的卖菜声,世界在此呈现。刹那中见终古,微尘中显大千,有限中寓无限。这一切,或许与诗歌无关。不过,走在路上的诗人是有福的。虽然,你所渴望的,远不能来临。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