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诗词名句欣赏(描写月饼的诗句古诗)

苏轼赏月

自唐代起,中秋赏月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风尚。王建写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之语,将浓浓的思乡之情寄于明月之中。诗圣杜甫也有一些关于中秋主题的佳作。到了宋代,由于新的文学载体词的流行,从而诞生了大量与中秋有关的词作。中秋词记录了不少宋人过节的习俗,非常有趣。

一.宋代人为什么爱写中秋词

唐代虽然重视八月十五,也有一些赏月活动,但还没有出现中秋节。到了北宋,中秋节才正式形成。得益于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人们开始重视中秋节,相关娱乐活动增多。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这样追述北宋中秋:“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每到中秋节,富贵人家就重新装饰自家台榭,民间则到酒楼里占座,以便赏月。宫廷里举办中秋宴会,丝竹之声不绝,附近居民也能听到。儿童也能在这天“放飞自我”,通宵不睡,嬉戏玩乐。

中秋拜月也是一项重要的宋代节俗。在中秋节,不论贫富,男女皆要拜月,或是外出登楼,或在家中庭院,所求各有不同。男孩是希望自己蟾宫折桂,取得科考佳绩。所谓“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女孩们则期盼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貌似嫦娥,将来能有段好姻缘。

宋代都市

家国破碎,朝廷南渡,南宋中秋却愈发繁盛,中秋词数量都远超北宋。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人口南迁,类似都城临安这种大城市人口密度极高,文人数量多,城市文化依旧繁荣。二是中秋节自带团圆属性,这给了大批南逃的文人和百姓思念故土,感怀故人的好机会。因此每至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即使是穷苦百姓,也要解衣市酒,想方设法过节,不肯虚度此夜。

不论是北宋时人们在中秋节与家人团聚尽情娱乐享受,还是南宋时百姓借中秋怀念故土,感伤家国,这些带有强烈情绪的素材,都激发了文人们的写作欲望。而词本身所特有的长短句形式和音乐特性又与中秋主题有很高的契合度,作者可以通过长短灵活的句子更详细地叙述中秋内容和抒发节日情思,正因如此,宋代文人很爱写中秋词。

二.宋词中的月、人、情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中秋词中出现最多的景自当是天上圆月,多情婉约的词人也不会直呼其名,而是依靠丰富的想象力给它创作了许多名字。古人认为,月宫中住着美丽的嫦娥,蟾蜍就是嫦娥的化身,人们便用蟾蜍代指月亮。如曹勋在《尾犯·甲辰中秋》写道:“渐看蟾彩,东山旋升,金饼上云际。”团圆平安就是幸福,古人安土重迁,若非战争、灾害,轻易不离家,这种观念也折射到了月亮之上,“蟾蜍去月,天下大乱”。一旦蟾蜍离开月亮,就意味着天下大乱。

古人还认为,玉兔也住在月宫中,玉兔整天忙着捣药,这是能让人起死回生甚至飞升成仙的灵丹妙药,这一想象也体现在了宋词中:“人自老,兔长生。”“乱呼蟾兔,捣霜为驻颜玉。”可见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也是宋代人的追求啊!

人间仰头看明月

写景自然也要写人,中秋词中的人物也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的词人爱写自己,比如苏轼的“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将自己潇洒飘逸的狂士形象完美地描绘了出来。

文人的词中少不了风花雪月,歌妓是众多词人的笔墨重点。晏几道在《浪淘沙》中先用“阳关声巧绕雕梁”把美人的绝妙之声突显出来,随后一句“美酒十分谁与共,玉指持觞”使得气氛顿时旖旎暧昧起来。不说美人样貌如何如何,全凭读者脑补想象,真可谓是朦胧至极。

文人聚会

好景好色好人,快乐的人用来欣赏,不快乐的人则用来抒发人生怨愁。在南宋中秋节感伤家国沦丧,成为文人常举。朱敦儒在《浪淘沙》写道:“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蛮云瘴雨晚难收。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无酒可销忧。”中秋佳节,正逢秋雨连绵,作者与朋友们相聚,却生出了无限忧愁,唯有抱头痛哭。也有人与众不同,充满豪情,立志收复故土。颍州的李曾伯在和几个北方朋友游玩时谈论起国情,他用“休叹息,看此清光,天岂限南北。便好乘风,为持玉斧,修取山河如一”之语表明对战争的信心,借此宽慰友人。

三、从宋代中秋词中看时人习俗

中秋词除了能供人欣赏品鉴外,当然也能提供一些线索,帮助我们了解宋代人的中秋习俗。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赏月是中秋节的必备节目,宋代文人最爱赏月,他们特意在中秋这天呼朋引伴,携带美酒佳酿,乘船赏月。比如朱敦儒在《念奴娇》中写道:“旋整兰舟,多携芳酝,笑里轻帆举……别乘文雅风流,新词光万丈,珠连锦聚。

不过最受文人青睐的赏月场所还得是高楼,它的出场率最高。江西人京镗仅凭一句“喜见中秋,急载酒、登楼邀月”就写尽了文人急于在中秋节登楼观月的心理,以至于山阴人高观国忍不住感叹道:“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这似乎是说如果不能在中秋节登楼赏月,那么他过的可能是一个“假”节。

在宋代江浙地区,还有中秋节放水灯的习俗,这在宋词中也能看到。比如毛滂在《踏莎行·中秋玩月》中说:“碧树阴圆,绿阶露满。金波潋滟堆瑶盏。”堆瑶盏就是水灯。人们一般是用羊皮做成水灯,再把它们放入水中。水灯数量很多,飘满了水面,灯光点点,如同繁星,相当壮观。还有人说放水灯是为了取悦江神,希望自己能平安过江。

吃吃吃当然也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主题了。咱们现代人最熟悉的月饼,虽然有说法起源于唐代,但其实到宋代的时候,还不是人们的节日专属食品。但好吃的宋代人会选择在中秋这天“秋尝”,即品味时鲜。有人喜欢吃鱼,有人喜欢吃蟹。比如词人毛开在中秋当天伴着“凉天气”品尝紫蟹鲈鱼。陆游胞兄陆淞不光在中秋节吃蟹,还要搭配上新醅小酒,盛邀友人李汉老西楼赏月。

先赏为敬

写中秋词也慢慢地成为宋代文人的一种爱好。在中秋聚会时,文人们常常在以中秋为题即兴作词,再让歌妓唱合,以此活跃酒桌气氛。辛弃疾的《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就是在这样情境下产生的。向亲友赠送中秋词,也成为一种宋代文人钟情的过节方式,其中产生的佳作不胜枚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这首写给弟弟苏辙的中秋词,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兄弟情谊,也道尽了人类对中秋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期待。

文史君说:

说起宋词,最先想到的词人可能会有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等。但如果说到宋代中秋词,那脑海里应该只剩下一个名字:苏轼。苏轼对中秋词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中秋》不仅风靡了整个宋代,广受传唱,还成为后代文人“抄中秋作业”的模板。据统计,他们最爱用的中秋词词牌名就是《水调歌头》和《念奴娇》,分别是44次、22次,甚至还仿照苏轼用《水调歌头》写中秋词时加上小序。可以说,苏轼凭一己之力,奠定了整个中秋词的发展之路,是当之无愧的中秋词第一人。一年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圆,祝愿大家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