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完整原文及翻译(林嗣环口技选自哪里)

还记得在课本里初见《口技》一文,就被其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构思所感染,尤其配上作者林嗣环那光怪陆离、不同凡响的文字功底,不仅展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更展现了古老东方的艺术情趣。

虽然没有亲历林嗣环笔下真实的表演场景,但通过阅读课文便可感受到那种深深的震撼:这就是古代的B-box啊!不,比B-box还要高明。但你知道吗?课本里的《口技》其实是删减版,删掉了很多精彩但不适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要是你看了林嗣环的原文,那么必定会更为表演者的艺术修为所折服。

口技属于仿声艺术,表演者常常隐身于屏幕之后,只用嘴、舌、喉、鼻就能摹仿出各种声音,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口技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到宋代时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2011年被我国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然而,口技并非听起来那么简单:表演者只有一张嘴,如果单纯模仿一种声音倒是不难,但要是同时发出几种不同的声响,那才叫厉害的技术。恰巧,《口技》中所删减的部分就是如此,作为艺术表演来说是极高的造诣,但作为教给学生的课本来说,却又不得不含泪删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被删减掉的精彩部分。

上图是林嗣环原文与人教版课本对比,其中黑色字体为原文,绿色字体为人教版,红色字体为删减掉的内容。从第二段开始,课本就对其中一些“淫词秽句”进行了删除。在内容上讲,这段情节的确算是艳句了,不适合放在课堂上讲,老师自然也不好意思去解读,但在递进故事关系上,这段的重要性却是不可或缺。

表演者的初始设计是这样的:妇人先醒,摇动其夫行事,然后床嘎嘎作响,二人的交谈声也随即变大,这时候才接“既而儿醒,大啼”。故事情节有先有后、有因有果、层层递进。但我们再来看人教版,孩子醒来的时机显得非常突兀,如果单纯只读文字,似乎还说得过去,但如果是我们在现场观看这场表演,那么这种快节奏的处理方式就显得非常粗糙了。

第三段删减的几句倒是没什么要紧的,可以使用人教版的代替,而且对文章本身影响不大。当然,并不是说删减就意味着对原文的不尊重或者对原文的破坏,就《口技》而言,显然删减所带来的利是大于弊的。

首先,利的方面,当然是为了教育,不会过早对学生的心智成长和发育产生太过成熟的影响,也不会造成学生因为这些难以启齿的情节而对这篇文章甚至是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毕竟学习《口技》的主要目的在于两方面:其一,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承技艺;其二,学习作者行文的技巧与手法。

弊端方面,或多或少割裂了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生活土壤。众所周知,艺术与生活是相生相息的,中国古代艺术特别喜欢市井文化,受众群体也是面向普通老百姓的,如果只有阳春白雪,那么这种艺术的生命力必然不会长久。说得直白点,假如《口技》里不掺杂点俗气,那么观众有可能会流失很多。

综合两个方面,小解认为删减是正确的选择,毕竟作为在“象牙塔”里被学习的对象,太过俗耐的内容确实不适合放进去,处于文学启蒙阶段的学生还是要多接触单纯一点的东西才好。不知大家在看过删减部分后有什么好玩的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