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的一天,南京乌龙潭畔发生了一场晚霞,有位现场目击者对晚霞做了记录: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
——【明】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
这段文章文笔优美,宛然如画——明艳的霞光是底,五色掺杂其中,月光在潭水中沉浮,金光潋滟。不仅仅是画,还是段影像——日落月升,晚霞漫射周天,镜头跟进,霞光将洲岸点染,一会儿潭水左面也晕红了一大片,一会儿红光深入到莲叶底下,一会儿整个乌龙潭一片頳红。不仅有空间里的动态,还引发了心理想象——水面反射月光如雷电光影,柳树垂下纤纤枝条如同盈盈拜月。
谭元春(1586~1637),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明末文学流派竟陵派的领导者和代表人物,提倡性灵之说,著述丰富。有关资料显示,谭元春于1619年在江宁交游,写下《游乌龙潭记》、《再游乌龙潭记》、《三游乌龙潭记》,由此算来乌龙潭边的这场晚霞距离今天已经有四百年了。
《谭元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我是在孩子上初中时读到这篇文章的,孩子的练习卷子有一篇古文阅读《三游乌龙潭记》。我见到这篇文章如见熟人一样,因为我工作地址位于乌龙潭畔,午间休息时常去散步。惭愧的是,我读大学时只记下竟陵派三个字,不记得谭元春是何许人也。因此,上天让我在乌龙潭边坐着,然后藉陪公子读书之机让我学习谭元春的文章,俨然是看我学业不精,罚我补补课的意思。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乌龙潭公园位于南京市城西,传说潭内曾经出现过乌龙嬉水,由此得名。这是个不为人们注意的小公园,虽然人文荟萃、底蕴深厚,但南京做为“文学之都”,名胜古迹、名人踪迹不胜枚举,乌龙潭埋没其间,蒙尘久矣。假如你有空到乌龙潭公园走一走,可以找到《乌龙潭畔群贤图》文化墙,颜真卿、谭元春、方苞、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陶澍、魏源、薛时雨、缪荃等古代圣贤在乌龙潭畔留下了千古佳话。
《乌龙潭畔群贤图》文化墙
翻开湖北人谭元春的游记文章可以读到四百年前南京乌龙潭的景象,这里风光秀美,水面开阔,充满自然野趣。乌龙潭“在城内举舁即造”,“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
乌龙潭现在是位于南京市主城区的一座小公园
如今乌龙潭北面广州路,西面虎踞路,紧邻省人民医院,从早到晚车水马龙。虽然曲水蜿蜒、花木扶疏,也有景致可看,但四周的现代建筑围绕得象个水桶,水面狭窄,潭上一小方天空无法再现四百年前的晚霞。
乌龙潭公园的宛在亭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问弟子志向,曾点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发出“吾与点也”的赞叹。少年时曾经不以为然,今天的我非常赞同这种具有美学价值的和谐场景,人与天地气象共情同鸣。
谭元春及其同游者虽有典籍可查,但都不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四百年前的这一天是几位文人的普通聚会,也不是个大日子。自有天地以来,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有多少场晚霞聚散依依。谭元春及其同游者,以及乌龙潭畔的古今群贤都有深䆳的时代背景与起伏的个人际遇。我藉此美文跨越四百年的光阴,与谭元春一起欣赏南京乌龙潭畔绚烂极致的晚霞,如怀念英雄往事。
【作者简介】 李慧,副研究员,民盟盟员。现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省作协、省美协会员。南京市鼓楼区人大代表。江苏民盟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出版发表论文、评论、随笔等八十余万字。著有散文集《慧的语》(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纪实文学《第21次是国家公祭》《从城祭到国祭》(与朱成山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