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励志故事分享(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

你知道《史记》是谁写的吗?

没错,他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官员,也是今天要讲的人物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史记》非常伟大,给我们现代人了解2000多年前的历史,提供了很多参照。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下面我们就通过励志、写书、屈辱这三个关键词来讲一讲,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第一个关键词——立志

司马迁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史官,非常博学,司马迁本身就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受家庭环境影响,司马迁从小就特别好学,他十岁就能读古文。他的父亲一直以来,有一个心愿,就是让司马迁继续像祖辈一样担任史官,并且完成自己一个由来已久的梦想,那就是为后世编写一部真正的史书,填补从春秋战国到汉朝期间没有完整史书记载的空白。

为了让司马迁最终实现这个梦想,在司马迁20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出去游历全国,于是,司马迁就独自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漫长途。司马迁的游历可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学术旅行。他去湖南汨罗江边凭吊了投江自尽的屈原,去浙江会稽山探访了大禹的墓地,去山东曲阜与人们讨论学问,观察孔子留下的学问等等,走访了很多具有史学意义的地方。

36岁的时候司马迁就已经在朝廷做官了,他奉命出使了四川一些地方,这也开阔了他的眼界。后来。在汉武帝封禅的时候,司马迁又作为随从从长安出发,花了半年时间,游历了很多地方。这三次游历加起来,让司马迁几乎跑遍了整个汉朝的天下。在长期的游历中,司马迁不仅真切地了解了全国的地理形势和政治环境,还搜集了大量的,不在史书上记载的鲜活材料!这些旅途中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搜集到的资料,都让司马迁对写作《史记》更有信心了!

到了司马迁3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而他也实现了父亲的一个遗愿,当上了朝廷的太史令,这个身份让司马迁有机会进入当时的国家图书档案馆,翻阅更多的珍贵资料。42岁那年,司马迁开始动手书写《史记》的定稿。这个不是一本官修的史书,而是司马迁的个人作品。那么,这部伟大的史书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呢?

接下来我就讲一讲第二个关键词写书,看看司马迁的《史记》究竟好在哪里?

为了写《史记》,司马迁就像一个时空旅行者,穿梭在时间里往返于过去和现在之间。他把从父辈们口中听来的历史,书里看来的历史,还有四处旅游时收集来的历史资料全部在脑袋中串联起来,就像走马灯一样,过了无数个来回。但是问题也来了。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时间,其中有那么多的朝代更替,还牵涉到那么多事,那么多人,要怎么写才能让历史呈现的更加真实而完整?过去的史书,有的是按照年代顺序,有的是按照不同的国家来写,但这些形式都不是司马迁想要的,他想了很久,最后决定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写《史记》,那就是以人物作为编写的主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纪传体。

司马迁把历史人物分了三类,分别放在三个系列里。

帝王一类放在本纪这个系列,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讲过的吕后就是其中一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吕太后本纪》,你看司马迁是多么公正地看待历史啊。吕后并没有皇帝的名义,但是她有实权,从事实角度上看,她就是属于帝王之类的。

王侯功臣名相一类的则放在世家这个系列,比如孔子,文章的名字叫《孔子世家》。

还有一些人虽然不是帝王将相,但是他们也有很著名的事迹被人们所歌颂和纪念,就放在了列传里,比如屈原,文章的名字叫做《屈原贾生列传》。该篇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的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表和书这两种形式分别用来陈列大事所发生的时间和记载一些文化制度方面的事情。

于是,司马迁按照自己构思的计划,一篇一篇地写作。要知道那个时候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从砍竹子,削竹子,制作竹片到用毛笔在竹片上书写文字,最后还要用细绳编成册这样的写作过程,不仅耗费精神,还非常耗费体力。可是司马迁一点不嫌累,每当在案前奋笔疾书时,他满脑子就只有那些历史人物和事迹,完全忘记了身体上的劳累。司马迁从42岁一直写到了47岁。眼看着自己写得文章越来越多,内心有说不出的欣慰,但就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儿,让司马迁写《史记》的宏伟计划被打断了,而且差一点,《史记》就无法完成。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讲第三个关键词—屈辱

当时将军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被主帅李广利派去攻打匈奴。他孤军奋战,顽强抵抗,结果因为李广利的援军一直没到,导致最终作战失败并且被迫投降了匈奴。汉武帝知道后非常生气,要严惩李陵的家人。大殿上那么多文武大臣,没有一个人敢为李陵说话,这个时候,正直的司马迁却站了出来。他说:李将军勇猛过人,顽强抵抗,这次打了败仗,也是因为身上的箭都射光了,还迟迟没有援兵。再加上小人叛变,他这是走投无路才不得不投降的!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指责自己任命的主将李广利不会作战,才导致李陵的失败,也就是说,司马迁是在指责汉武帝用人不当!汉武帝大怒,把司马迁打入了大牢并判了死刑。

这里面引申出来一个成语:仗义执言。意思是凭据义理,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司马迁敢于为李陵说话,就是仗义执言的体现。

汉朝的法律规定,那些判罚死刑的人可以有两种方法免死,第一种,那就是花50万钱赎罪免死。第二种,就是接受腐刑免死。腐刑,是一种对人有极大侮辱性的刑罚,具体的可以网上查一下,我这里就不普及了。接受腐刑的人要遭受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而腐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也就是指犯人受刑以后,就像一根腐朽的木头一样,活在这个世上。你想想这是一种多么残忍和屈辱的刑罚。那被判了死刑的司马迁是选择死还是活呢?他该如何抉择呢?身在大牢里的司马迁,当然想过一死了之。但是一想到父亲生前的遗愿,他就觉得自己应该活下去,直到把《史记》写完。可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赎罪免死。最终,司马迁怀着悲壮的心情决定接受腐刑,来换取活命的机会。

这里引申出来第二个成语:忍辱偷生,意思是忍受屈辱,苟且活命。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忍辱负重,接受腐刑,换取活命的机会。

出狱以后的他忍受着巨大的屈辱,坚持继续写作《史记》,最终,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了这部52万多字的皇皇巨著!这部史书后来逐渐流传开来,人们都被这样一部伟大的史书给震惊了。每个时代都有人传抄这部史书来了解历史,以古鉴今。很多人一想到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啊,都忍不住为司马迁而感叹和流泪。

最后一个成语: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述,也泛指一个学派或个人的理论、说法。司马迁用自己独特的纪传体方法写《史记》,就是一家之言。

都说汉武帝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这处理李陵将军,简直就是草率至极呀。直接灭了他的族人,不知道地下的李广知道后,会作何感想?古代帝王,权力太大,伴君如伴虎,一言不合就灭族,太吓人了!感觉还是生在现代社会好啊!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