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励志经典语录(老年生活的感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老伴儿风停夜泊聊情感

情感话题解读,带您走进更多的正向情感世界!我是你的情感解忧人,但你要懂得放过你自己!

文 | 风停夜泊

原创 · 抄袭必究

01

人与人之间,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命中注定的相聚和别离。而简单的“命中注定”完全是由相处之人的“真心”使然。

懂得珍惜的人,关系自然久远。但,这一定建立在相互珍惜的基础上。否则,你在一段关系里用了多少真心,你也不一定能收获好的关系。

说出来扎心,可又那样的现实不容反驳。

往往,越是亲近的关系,越容易造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比如我们一直认定的不变的亲情便是如此。

前不久妻子生病,我陪护住院时,嫂子和妹妹也来探望妻子。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让临床一位70岁的老阿姨难过极了。

嫂子和妹妹走后,老阿姨和妻子聊起了家中的事情,满眼含泪。她悲伤着自己的晚年,阐述着自己心中莫大的无奈。她说:

我是儿女的累赘!没有我他们还会相亲相爱!人老了,真希望他们像你们骨血亲情一样相亲相爱,可能这是我的奢望了!

原来,老人因为拆迁补偿款都给了小儿子,所以一直和小儿子在一起生活。生病住院的前三天,因为其他4个儿女都在忙没能及时赶来,儿媳便对老人说:

你生了这么多子女,难道我是欠你的?凭什么没人来为我分担?

大女儿是第一个到的医院。弟媳不止一次对她说:妈住院的钱,为什么没人张罗掏?

大女儿对弟媳说:这个钱,本身应该你家全部出,但是为了妈能省心,我的那份我会拿出来。

弟媳和其他人提及老人住院费时,每个人都说:

轮流照顾和买补品可以,但当时确定的拆迁款给谁,谁负责老人养老,所以钱肯定不会拿一分来分担费用。你若不拿钱,那就让老太太自己遭罪吧我们不管。

弟媳因为大家不掏钱的事情怪罪起了老人的大女儿,认为是这个大姑姐没有和其他兄弟姐妹说什么好话,大家才不掏钱。并辱骂大女儿说:你走,永远不要看到你!

因和弟媳闹得很不愉快,大女儿只能扔了钱离开了。可这扔了钱的行为又招来了其他人的不满,认为是在“打脸”大家。

大女儿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想着母亲晚年舒心地过,可弟媳和其他兄弟姐妹全部把过错怪罪了自己身上,自己有苦说不出。

然而,就这样,所有兄弟姐妹们都相互拉黑了微信,扬言老死不相往来。老人住院,除了大女儿来过一次之外,只有小儿子一边闷不作声地照顾,一边还要听着媳妇的苛责。其他人并未到场,也没有人询问老人的实际状况。

老人已经70岁高龄,面对儿女这样一盘散沙的状态,内心怎一个难过了得?

02

也许有人说,这是老人教子无方或是老人分钱不均造成的结果。可有没有人想过,同样儿女为何大女儿能够做到令老人心中温暖的事?

虽然赡养老人这件事,按照老人拆迁款来说,其他子女确实不该拿老人住院的费用。可是,还是不免对老人的大女儿表示无法形容的敬佩。

母亲是大家的母亲,大女儿的想法无疑是最值得人称赞和学习的。难不成母亲只对大女儿一个人做到了合格的家庭教育吗?一定不是这样的。

70岁老人已经没有多少年光景。拆迁款确实给了小儿子一家,小儿子也天经地义地赡养无可厚非。

但大女儿只想尽可能让母亲晚年顺遂这份孝心,这才是所有子女都该感到自我羞愧的事。尤其是小儿子夫妻最该有所感知。

人们,都愿意用物质去衡量孝道的应不应该。其实,在孝道面前,很多时候要从自己的良知出发。

就拿这位70岁老阿姨的事情来说,如果小儿媳就是不拿这个钱,难道大家都要看着老人病榻久卧而离开人世吗?

在大局面前,先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而不是增加矛盾,对老人的死活完全不顾。

子女越多的家庭,对于父母晚年的赡养矛盾越多。尤其近些年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到底是为人父母教育缺失的责任,还是为人子女道德的沦丧?

即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只想说,在孝道面前没有理可讲。

从前,一对父母养多个孩子,一家衣食无忧。如今诸多子女赡养一个老人却各个叫苦。这体现的是道德的沦丧,而不是谁要对谁道德绑架。

70岁老人的小儿媳不用多说是个没有道德良知的人,可这也是小儿子最大的责任。至于其他子女,无论如何都不该因为钱把老母亲搁置不顾死活,连个最起码的问候都没有。

不管多少人反对,只想说:

孝顺父母这件事,和金钱分配、谁拿多拿少毫无瓜葛。不管别人如何想、说、做,只有实际做到了问心无愧尽孝的人才是真正的“不枉为人子”。

亲人之间,如果连父母恩情需要反哺时都不能做到和谐统一,从前的相亲相爱也怕是戴着面具的“无利益冲突”的假象。

身为子女,能够让老人深感是累赘,无疑是一件不懂因果轮回的愚人。毕竟,自己也都有老的那一天,毕竟自己也有子女。

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怕是只在自己老了需要被反哺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父母的难吧?

真心希望天下父母晚年都能平安、舒心,希望天下子女都能无论官多大、走多远,都别忘了自己为人子女的本分。

你认为呢?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