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中的句数有何限制
古体诗是没有句数限制的。
如《诗经》中的作品句数就很不固定,有的 只有一章,有的多达三五章。 而近体诗的句数是有固定要求的,即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这 就意味着一首五言律诗只能是四十个字,一首七言绝句只能是二十八个字。排 律(长律)的句数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以上。
但固定的句数,并不能作为近体诗 最本质的特征,它只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在古体诗当中,也有相当大 一部分是这样的句数。 由于近体诗对字数句数的严格限定,以及诗人对内容最大容量的追求, 使得诗歌用语不仅要精心琢磨,而且能省则省,甚至省略一些在正常语法中不 能省略的成分。
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怀李白》)没有 谓语中心语,但丝毫不影响读者理解。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 庭筠《商山夜行》)只用几个名词组合,就表现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
正是 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语言,为诗歌增添了独有的艺术魅力。
二、【是古诗,要符合那几种条件快】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古体诗,又称古风. 俗话说:唐诗、宋词、元曲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郑板桥诗作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三、古体诗都有什么规定
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古体诗受到律诗的影响,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讲究。根据这一点,古体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古风,一种是入律的古风。
纯粹的古风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过,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有意避免律句,於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并来。这样就使古体诗的句子有了某些特点。
前面说过,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这成为古风的特点之一。最后三字除了这种三平调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例如杜甫《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苦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全诗十八句中,有十五句符合上面所谈的四种三字尾的要求;特别是十个平脚的句子中有七个是三平调,尤其值得注意。符合叠平叠仄要求的有九句。剩下来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和”万国城头吹尽角”)。由此可见纯粹的古风的平仄与律诗的平仄有很大的不同。
入律的古风,和纯粹的古风恰恰相反,诗人们尽可能用律句。入律古风之所以和律诗不同,主要在於:(1)句数不定;(2)平韵和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换韵。这种情况,一般只存在於七言古风中。例如王勃《滕马阁》,句子的平仄基本上都合律,简直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这种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白居易的《长恨歌》基本上就是这种形式,还有他的《琵琶行》和元稹和《连昌宫词》等,都采用这种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元和体”。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四、古诗押韵规则
若想学习古今诗词创作,不能不先搞懂弄通韵律。
韵律就好比诗词创作入门的敲门砖,也是诗词创作的基础。没有韵律的诗词,就会失去感情色彩和美感,也就象是一杯白开水,品之无味。
但凡有韵律的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诵起来声情并茂、动听悦耳。
闻者的感情随着诗中的意境跌宕起伏,使人觉得有一种流畅回环的韵律美。 为了使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诗词的韵律,下面我们就简去繁先将诗词韵律(以今韵为主)作一简介: 一 韵辙 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有“同声相应为之韵”的话,虽然和我们现代的解释有出入,但还是揭示了汉语词句语体的基本特征。
我们通常指的韵辙,其实就是戏曲、曲艺以及诗词、歌词的专用名称——合辙押韵。也就是诗词等当中的词句与词句,呼应起来有合辙押韵的关系。
1 合辙押韵 所谓合辙押韵,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
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 ,合起来读han (汉)。而合辙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合辙押韵的作用。现编两句说明:铮铮铁汉,犹如炮弹。
两个句尾字押的都是an韵,读起来顺口易记, 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 2 韵辙分类 现代普通话的概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话为表准的语音。
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用以北京话为标准的今(新)韵,这是因为古韵实在是令大多数人不易掌握,也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创作。从现代人创作的诗词(含歌词等)来看,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十三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来合辙押韵的。
“十三辙”即十三韵辙之意。这种韵辙的分类,起之于明清,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就是将几个发音相近的韵部相互通融合并,也称通押。下面就将比较通行的韵辙名称及所含的韵母和收音列成一个简表,供大家参考: 辙 名 包含的韵母 收音一 七 i (—i) v (er) i v姑 苏 u u发 花 a ia ua a梭 波 o e uo o e 乜 斜 ie ve ie ve怀 来 ai uai ai灰 堆 ei uei ei遥 条 ao uao ao由 求 ou iou ou 言 前 an ian uan van an人 辰 en in uen vn en江 阳 ang iang uang ang 中 东 eng ing ueng ong iong eng ong 以上就是十三辙表,供各位朋友参考。
3 押韵方式 诗词押韵的方式,既有传统的继承,也有现代的创新和发展。现代诗词的韵式一般都比较灵活,甚至有的诗词连韵都不要了,如有的散文诗或者自由诗根本就没有韵,只是词句的排列组合有诗词的模样而已。
笔者倒是认为:只要是诗词,还是应该有韵律的,有韵律的诗词才能算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诗词。但诗词作者对押韵的方式却是有一定的选择的,这是因为选择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对诗词意境表达的完美与否,起着较大的作用。
方式选择的不合适,会直接影响诗词内容的表达,削弱诗词的美感。诗词作者一般都回采用如下的几种押韵方式:(1) 通韵 一首诗里句句押韵,也就是说通篇押韵就叫通韵(排韵),也有俗称铁打韵的。
其特点是韵感特强,诗意较浓,易读易记。缺点是有时为了考虑押韵,限制住了词句的选择,从而影响了意思的表达。
笔者将在本版发的《随着——-》一帖,就是选择的通韵,押的是“灰堆”韵,请查阅。(2) 跳韵 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
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
请参看笔者将发的《月离我很近,你离我很远》一帖,用的就是跳韵。(3) 变韵 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采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采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笔者就不举例说明了。
(4) 交韵 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这种韵式最早见于《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
笔者还是现作一首小诗句加以说明:蜡烛燃烧柔弱的身体,是为给别人带来光明。她一生都在毁掉自己,用泪迹书写光荣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5) 抱韵 有的诗词作者还采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
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 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为更好的说明问题,笔者还是写一首拙诗加以说明:爱你不需要原因,不存在任何距离。
只要决定作的事,就需要努力勤奋。 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
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这种韵式更为少见,在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
(6) 叠韵 这里的“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是在曲艺和儿歌中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