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手法赏析)

解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背诵思维导图(作者写作顺序):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景:神奇雄峻 情:敬仰向往 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景:清幽寂静 情: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景:壮美奇绝 情: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景:离奇险怪 情: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景:绚烂辉煌 情:极度兴奋、愉快 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景:重返现实 情: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人生如梦 (景:辞别友人 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像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赏析第一节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像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3、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赏析第二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偎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赏析第三节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小编点评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地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写作手法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挥洒着他那生花的妙笔,描绘了一个辉煌壮丽、缤丽多彩的梦境,写出了自己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感受到的那种精神的自由、灵魂的无拘无束、心情的祥和与宁静,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憎恶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这种借助梦境来抒写现实人生的手法,正是虚实映衬的艺术方法。

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又好求仙问道。于是,诗一开头,诗人便凭虚气势,探寻仙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瀛洲,说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觅;越人谈起天姥山,说天姥山在云霞明灭中时隐时现,或许还可以看到。于是,诗人便舍瀛洲而觅天姥。这里作者巧妙地以瀛洲而引出了天姥山,又以瀛洲的“不可寻”映衬出作者对“或可睹”的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在自然而不露痕迹的笔墨中,完成了由虚而实的转承。

接下来,诗人并未直接入笔天姥山如何“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是用以实衬虚的手法,说天姥山可以“拔五岳”且“掩赤城”,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它面前也会倾倒。“五岳”、“赤城”、“天台”都是天下有名的高山,诗人先将它们与天姥山相比,而且说天姥山远远高过这三座名山,诗人不直言天姥之高,却将读者引入一种由实而虚的想象之中,从而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推向了极致。李白曾说自己的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正可道出本诗开首气魄宏大而神奇的艺术魅力。

李白一生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奇山峻岭,并用夸张的笔法、大胆新奇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那隐于云霞明灭之中的天姥山,正是经他艺术创造的仙境,他向往仙山,以至到了梦寐以求的境地。于是,在“梦”中如神仙般“飞”渡了明净幽美的镜湖,来到谢灵运当年歇宿的地方,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那直插云中的仙山。只见半壁之上,一轮红日东升,让人心胸敞亮,仙山的鸡鸣,也在耳畔奏起,让人心醉神迷。天亮之后,仙山上的千岩万转、奇花异草,更让诗人流连忘返。此时,他心情舒畅,如沐春风。现实生活中困扰他的种种不快,被远远地抛在仙山脚下。诗人一如刚刚破蛹而出的蝴蝶,任性欢快地在花丛中翻飞。但他还不满足,于是,又开始了一次心灵的历险。暮色降临,熊在咆哮,龙在低吟,山岩为之惊恐,深林为之颤栗。乌云密布,水汽缭绕。正当诗人惊魂未定之时,一声霹雳,天崩地裂..诗人全身心地沉浸于这自然的历险之中,自在地遨游,一会儿喜,一会儿惊,伸出所有的“触须”感受仙山的神奇。

但是,诗人显然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惊栗之后,随着一声巨响,神仙洞向他敞开了—— —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出现了日月辉映的金银楼阁,众仙身披彩衣,或御风,或驾鸾,奔赴仙山的盛会。“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多么盛大而热闹的场面啊!那美轮美奂的楼阁,气势是那么的壮丽辉煌;众仙聚会,气氛是那么的自在祥和。此时的诗人,神游于仙人之中,与仙人们一起挥杯弄盏,畅饮琼浆玉液..忽然心惊梦醒,美好的仙境一下子消失了,“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留在心里的只有惆怅与失落。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随之破灭,诗人由此猛然悟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又是以虚映实的妙笔。“世间”、“万事”都如这梦境,会消失、破灭,那我还有什么痛苦抛不开,丢不下呢?人生最快意之事,莫如骑白鹿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梦境” 成了作者自省的一面镜子,这清澈透亮的“仙镜”映照出了诗人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的人生追求。

总之,在本诗中,虚实相衬的手法贯穿全篇。诗人以现实社会为依托,虚构了一个个美好的仙境,又以仙境映衬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作者抑郁的心情,以实衬虚,以虚映实,虚实相映,手法同中有异。诗人的笔墨在仙境与现实中穿梭,诗人的思想、情绪也在幻境与现实的辉映中凸现。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