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翻译(诫子书全文翻译的意思)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后代从中获益良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他的《诫子书》可谓是一篇充满人生智慧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去世后,他便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最终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刘备去世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一生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了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他前后六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的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叫作诸葛连弩。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流芳百世的《诫子书》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前夕,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诫子书》。那么,诸葛亮究竟在《诫子书》这部家训中说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官品与官德呢?让我们回溯到三国时期,走进这部家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段文字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

君子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健康的身心;是凭借俭朴节约,来培养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淡泊名利,就无法树立明确的志向;不排除干扰、心静止水,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焦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内心愉悦。年华随时光而逐步飞驰,意志随岁月而逐渐消逝。最终,这些将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茅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这就是诸葛亮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家训家风。《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诸葛亮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经验之谈,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还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让人信服。短短86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要好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还给他的外甥庞涣写过一封家信,这就是大家未必很熟悉的《诫外甥书》,在这封信中,诸葛亮着重强调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他告诫自己的外甥说,一个人应该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就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就在平庸无为中消耗一生。

《诫子书》带给我们的启示

那么,《诫子书》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修身养性贵在“静”“俭”。“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告诉人们只有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俭以养德”,告诉我们生活务必要节俭,并以此培养自己的德行。

第二,只有淡泊、宁静,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才能登高望远。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更好地谋划未来、计划将来。

第三,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告诉我们学习既要有宁静的学习环境,更要有专注、平和的学习心境。“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第四,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既要励精又要治性。“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要做到戒除“淫慢和险躁”,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也要克服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毛病,做到和谐适度、平衡发展。

第五,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诉我们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珍惜时间,管理好自己每天的24小时,善用每一分每一秒,否则就会“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第六,做人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作为年轻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幻想。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的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

从《诫子书》这部家训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一览无余,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佳作。诸葛亮的家教门风,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子孙。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