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正本清源,也作清源正本,《汉书·刑法志》里面讲“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正本清源,指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以求彻底解决问题。
根据《史记》记载,古时的诗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去掉其中重复的作品,选取其中符合并可以应用于礼义者三百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诗歌的总源头《诗经》。关于孔子删定《诗经》,后来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辩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就是要合乎礼义、有益于教化人心。《毛诗序》里将《诗经》上升到家国天下的高度,“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认为《诗经》小可以用来教化乡里百姓,大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
所以,《论语》里明确指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们今天已无复见到原初的3000多篇古诗,经孔子删定的《诗经》就成为了经典。孔子用礼义的标准来整理古诗,今天来看就是正本清源之举。《诗经》在当时不仅具备了文化内涵,而且成了为政的必备知识,把诗三百学好了,就可以“授之以政,使于四方”。
“守正”的意思就是坚守正道,代表一种正义的精神和堂堂正正的力量。关于“守正”,文献中的记载可谓多矣。《史记·礼书》讲:“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汉书》中说:“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东汉名臣侯霸,深得光武帝刘秀的器重,对东汉初年的政权建设做了很多贡献,《后汉书·侯霸传》里面评价他,“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
“创新”,见于《南史》:“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创新的含义,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条件,发现或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过程。
回顾中华民族的文明历程,我们会发现无论河清海晏的承平时期,还是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中华文化正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无论怎样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我们都熟知唐宋八大家,韩愈被公认居于首位。韩愈能够位列八大家之首,并不单纯是他文章写得多好,而是他面对当时的文化现状,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目的在于恢复文章正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正道结合起来。比如,他提出“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苏轼评价他“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
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既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历史自觉,也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征。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一路走来,我们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祖祖辈辈已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我们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题中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的成就和变革,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