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名句及翻译)

手上有一套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古文观止》,因为做中学生时参加一个作文大赛,拿到了县里一等奖,当时在我的那个籍籍无名的乡村高中引起了轰动,校长专门召开全校学生大会,给我颁了奖。奖品是一套《古文观止》和一本歇后语词典。

我是那时开始看《古文观止》的。这个上下册的版本有注,有译文,倒是适合我这样文言功底不好的中学生看的,但是头几篇就把我给吓退了,《郑伯克段于鄢》,古奥难读,里面郑伯和母亲的关系更是让我难以理解,尽管当时高中语文教材有一篇《蹇叔哭师》,同样是一篇佶屈聱牙的文章,我的热情大为消退,后来就挑选自己喜欢的篇目看,有些则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已有选文,那套书就被我当成工具书,用来查对资料。读大学的时候,对古诗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古文,《古文观止》算是缘分已尽。

后来读了《论语》,读《孔子世家》,知道《春秋》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春秋三传”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这个暑期,中华书局给我邮来一本中学生版的《古文观止》,听说该书将配合高中语文新教材,作为浙江省选定的高二语文“整本书”进入课程,这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这一次,从头到尾读完了每一篇,每个字。

我想从课程的角度说说我的感想。

《古文观止》给我的直接感受,是必须读点《论语》,或者,必须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才能入乎其内。否则,是很容易被选文“劝退”的。吴楚材、吴调侯所选的“观止”文,其实是塾师“自编”教材,应对科举之用,故几乎所有选文,“君臣礼义”四字即可道尽。

“君臣”,是说无论这里的选文是来自《左传》,还是收尾的那篇《五人墓碑记》,无不关乎“君臣大义”,无不关于“治国理政”,这里有圣主贤君,逆子贰臣,暴君佞臣,忠勇之士,有策士谋臣,良相名将,亦有声色名利之徒,贪暴淫邪之人,既有文韬武备,又有家风土俗,都收在一条主线——即儒家主流价值体系上。我们可以理解这里没有选庄子的雄文,没有李贽、黄宗羲的离经叛道,这是科举考试所囿,也可能是两个“主编”的价值立场所限。因此,“古文观止”毋宁理解为弘扬儒家之道的古文的汇编。当然,用求全责备的方式来推究,自然会觉得自命为“观止”的文集,何以挂一漏万,大有遗珠之憾。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被后学陆续接受,并成为影响极大的几本选本之一。(另有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和余诚的《古文释义》等,此不赘述。)它向我们展示了儒家思想是如何从《左传》开始就深深渗透其中,两千年来如何生生不息,一以贯之的。这里也不能一一道来。

总之,如果师生对孔子、对《论语》非常隔膜,是读不好《古文观止》的。教师也有必要告知学生,在“观止”之外,有其他价值体系和价值判断。有其他“观止”文章。

二是看主流。选文凡222篇,但编选时有主次。呼应了中国古文(散文)的几个重要高峰。其一是先秦散文,而百家争鸣之格局被压缩成“一家独秀”,《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为“春秋三传”,又以《左传》为著。兼有《国语》《礼记》,皆为承载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在这些文本里,可以窥见周末礼崩乐坏,权术势渐甚嚣尘上的大时代。而周礼仍是周社会被用来装点门面或者杠杆天下的价值体系,诸侯王、臣下、策士在言谈谋划之间还在某种程度上守着这种过时的价值体系,有时还能够一言以退兵。

秦汉时期是历史散文的成熟期,因此编选了《战国策》和《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文章,理所当然。从《战国策》开始,古文辞开始变得简易,阅读速度加快,因为多为叙事文本,故生动活泼,阅读感受甚佳。有意思的是,编选者还是刻意选择了带有史论文字的段落,可以窥见其“正蒙养裨后学”的意图,教授学子以历史观、史论的写作技巧,是其基本目的。随后六朝文字一带而过,其实,这与六朝时黄老之学流行或有关系,儒学成为正统之学,乃是汉唐时期。

《古文观止》主要的篇幅给了“唐宋八大家”,一个不落。值得注意的是,选文鲜少文学色彩浓郁的文字,而更多偏向政论、史论,或者带有强烈的议论色彩的文字。这仍然跟选本的定位有关。尤其是一些“翻案文章”,几乎就是示范思维方法和文章章法之用。

随后是明文,明朝是小品文的鼎盛时期,但是选文仍然注重家国大事,仕宦沉浮,看完选文,的确会产生“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之慨。虽说文选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本,但也有部分文字游离于儒家思想体系之外,甚至有令人错愕之感,例如杨恽之《报孙会宗书》,其蔑视“人伦”“皇权”乃至引来杀身之祸,也从某个独特的角度审视了家国君臣关系。

司马迁《报任安书》和李陵《答苏武书》均涉“苟生”问题,是正统以死尽忠或以死避罪的反面。王禹偁之《黄冈竹楼记》有被贬之激愤与不平,不让柳宗元、苏轼。在中国2000年历史上,“贬官”文化被如实“记录”到了选本中,然而这些激愤不平,仍然被收束于儒家思想系统之中。《黄冈竹楼记》中并没有放浪形骸,而“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内里投射出儒学高士之旷世情怀。“一册以观止,千秋老臣心”,或可“戏言”文本总体定位。

三是文字难易问题。因为是中学生版,故不少句子几乎是全译,只要有心对照注释,文本并不难懂。先秦文甚为古奥,涉大量古代文化知识,尤其是“周礼”的内容,许多字已经消失,这一部分,建议要放慢脚步,或者占到到整个阅读时程的一半左右,不建议倒回来读。这里用得上温儒敏先生的“连滚带爬地读”的观点,不能因为繁难而舍弃或者贪快。读文字只是非常基础的一面,读“文化”才是要害。我们可以发现,后续的文章本事几乎来自先秦,东周列国的故事一无了了,则后面的文章有时读之味同嚼蜡。文化的源头,也是经典命题的源头,历史常常是这些经典命题的延长线。

其次,学生可以在老师引导下,有意识地积累一些文言现象,比如,远远超过学生们想象的“通假字”,可谓比比皆是,可以对训诂学中“音训法”稍加点拨,如“伯”通“霸”,在十数篇文中出现过;又如“将”字表选择问,翻译为“还是”,也是非常常见的古文句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及句式特点,特别是倒装句、对句、排比句的规则,发现汉字排列的规律,能够大大增进文言语感和词义理解。但要避免教师介入大规模整理,将阅读变成繁琐不堪的知识记忆,而应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梳理语言现象。中国经典古文富于音韵之美,打开引导学生读出声音,揣摩声腔音节的奇妙之处。

四是专题化探究。《古文观止》读之必有疑,有些是触及历史文化背景,有些则是千古以来的难题。至少这些专题是值得探讨的:1.君与臣:何谓君,君主有没有约束?何谓臣?君主犯错了,臣子何为?2.名和实:在政治上,名比实重要,还是实比名重要?3.义与利:儒家思想是如何抉择的?4.法与情:宽政为何是必要的和需要追求的目标?5.穷与达:宦海沉浮、迁谪调任中士人的自处逻辑。5.忠与奸:如何辨别忠奸?6.内与外:外在的功名财富与内在的精神品格之关系。7.情与景:士大夫的心灵与眼中的风景。零碎地品读固然有价值,但不如带着更为上位的概念来思考中国古文中的士大夫情怀。《古文观止》里有不少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富有哲理,很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抓取典型的故事来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向前述一些重要母题靠拢,是真正读懂“观止”的必由之路。专题化探究当然不是做成纯粹学术文章,而是在“疑”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所推测,有所辩驳,有所推演,有所扩展,有所归类,有所概括。学生乐于探究是前提,讨论,落笔成文则是最好的方法。

五是辨别文体,按照一定的体式来阅读,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功能”。因为一定程度上有辅助科举的功能,选文照顾到了各种文体,如不少“干谒”文,很有可能是一种文风、笔法的示范,其余的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或可明确文本的背景和目的,从接受学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幽微、言外之意。导读文字有不少揭示了文本的这种幽微之处,可以借助它来进行深入领会。但不要将文体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来掌握,而是要结合具体作家的特点来展开,例如,韩愈好写“交际文”,常写序文、祭文、墓志铭,都是目的性很明确的文字;柳宗元好寄寓,喜欢象征、隐喻的手法;“三苏”均好发宏论,多“翻案”文章。这些特点,老师只须稍加点拨即可,重点还是学生自悟。

六是积累。《古文观止》中有大量影响中华文化的经典故事、经典名句,许多成语、熟语来自这些经典篇什,需要有所沉淀,有所积累。动笔摘录,有所记诵,甚至有所应用,是读好《古文观止》的好办法。许多经典名句仍然不失历史价值,有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有所发挥。这个工作也不宜由老师代为完成,阅读的过程本身对学生的内在成长更为重要。

七是效果评估。作为整本书阅读,又是选文阅读,注定了其考察评估不能以知识测试为主,我个人倒是非常主张用简单的方式来评估效果,那就是让学生翻译文本,而不要分解为各种知识模块。翻译是综合考查学生能力水平的最好方法。建议考查评估时提供全文,而只须翻译文中部分文字即可,量可以稍大一点。然后问一两个问题,问题是探究性的,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也可以更为创新,就是让学生梳理文字现象,将梳理的规律描述出来,如把判断文本中某个字的词义的方法写出来。文言文有大量的方法来确定词义,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这样能大大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八是配置好时间。《古文观止》的整书阅读可以依照前述的几个重点区块,每个区块选择一些经典文章进行精读,然后以“一拖多”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约定好阅读周期,然后组织讨论。课内用五六节课精读几篇文章,大部分时间要下放到课外去读。然后与学生约定好交流的时间、交流主题、交流方式。要指望学生以古代读经的方式读《古文观止》是不可能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悟,通过阅读这个过程增进学生的文言语感和文言悟性,即可。不能设立一个过于细致的、条条框框的目标,而是要还原阅读的本来面貌:我们常常在一部分文章里受到触动,在一两句话里得到启发,在阅读时,我们还感受到难以言表的声腔韵味气势,习得一种阅读“范式”,感受到某种价值观的冲击,从而有所改变。

*作者倪江,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外国语学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曾荣获浙江省“春蚕奖”,多次参加全国赛课并获一、二等奖。注重经典阅读,其执笔的省级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经典阅读课程体系构建”成果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全国一等奖。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