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4年,即鲁哀公十一年,在外周游了十三年的孔子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父母之国——鲁国。
踏入鲁国国境的时候,他看到有一些人正在为殡葬礼仪争执,于是,他便上前询问。原来,将要入葬的两个人还没有成年,本来是应该按照殡葬礼仪中的殇礼(安葬童子的礼仪)来安葬的。但是,此前,他们两人主动拿起了武器,参与了齐鲁之间的郎之战(《左传》记载为清之战),并在战场上战死。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孔子说:“既然他们是死在了保家卫国的战役中,那么,我们便不必拘泥于殇礼了,我觉得我们可以用成年人的殡葬礼仪来安葬他们。”
解决完了这件事后,孔子再次踏上了回家的路。可是这时,他回家的激动却被另一种复杂的情绪所取代。他知道,这场战争中,鲁国大胜;他也知道,这场战争能够取胜,他的弟子冉有功不可没;他更知道,他能够在周游了十四年后再次回到鲁国,冉有在背后出力良多。此前的十年间,他的这个弟子一直在等待机会,一直想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劝说鲁国当政的季孙子,让他和鲁国允许自己回来。
十年后,当齐国大军逼近鲁国边境,当齐鲁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冉有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孔子听说,开战前,冉有便积极为季孙子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建议;后来,因为孟孙、叔孙两家的反对,他直接跟着季孙子上了朝堂,冒着得罪孟孙、叔孙两家的风险,骂他们为“小人”,使用激将法,成功地让孟孙子出兵;最后,在战场上,他更是身先士卒,最先拿着长矛跨过了营寨的壕沟,向齐国的军阵冲去。
孔子知道,最终,冉有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鲁国的右军——即孟孙子派出的军队溃败了,但冉有统率的左军却成功地冲散了齐国的军阵,攻入了齐军,杀敌无数,更是杀死了八十个齐军甲士。当天晚上,被冉有打得丧失了锐气的齐军便趁夜色撤走了。
孔子还听说,击败了齐国之后,依然心有余悸地季孙子曾问过冉有一个问题:“冉有,你的军事才能是天生的呢,还是后天学习来的?”冉有立刻抓住机会说:“我是孔子的弟子啊,我的一切都是跟夫子学的。”孔子知道,正是因为这句话,以及冉有后面的劝说,季孙子才会派出使者请自己回来。
正当孔子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马车停了,驾车的弟子对他说:“夫子,到家了,冉有师兄正在门口等着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