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意是什么意思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 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
幽美的村庄,四周绿树环抱,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告别时就又盼望着快到重阳佳节,那时我还要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赏析: 人称「孟襄阳」之诗无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此诗即可称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见亲切。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
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二、古诗游子吟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
江雨飒长夏,府中有馀清。我公会宾客,肃肃有异声。初筵阅军装,罗列照广庭。庭空六马入,駊騀扬旗旌。回回偃飞盖,熠熠迸流星。来缠风飙急,去擘山岳倾。材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虹霓就掌握,舒卷随人轻。三州陷犬戎,但见西岭青。公来练猛士,欲夺天边城。此堂不易升,庸蜀日已宁。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
扬旗
唐代:杜甫
江雨飒长夏,府中有馀清。我公会宾客,肃肃有异声。
初筵阅军装,罗列照广庭。庭空六马入,駊騀扬旗旌。
回回偃飞盖,熠熠迸流星。来缠风飙急,去擘山岳倾。
材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虹霓就掌握,舒卷随人轻。
三州陷犬戎,但见西岭青。公来练猛士,欲夺天边城。
此堂不易升,庸蜀日已宁。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
大家还在搜
游子呤古诗意思是什么
游子吟表达了什么感情
游子吟的意思
游子吟古诗全文
游子吟古诗拼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
游子吟歌曲
古诗游子吟全诗的意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游子吟古诗朗诵
咏柳
咏柳
孟郊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
渔歌子
渔歌子
赠汪伦
赠汪伦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四时田园杂兴1
四时田园杂兴1
凉州词
凉州词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请输入内容
百度一下
电脑版转码声明
提示:原网站已由百度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三、古诗中诗句的意思.
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1], 遍插茱萸少一人[2]。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送别】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诗文解释】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渴望身心自由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天气,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咀咒了一声”无赖”。回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最后一句是作收、融情入景,化动为静,意境悠闲,使人玩味不尽。
四、三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1. 诗意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力的情感、气概和境界。
绝非是任何人都可拥有这份诗人气质,这份丰富的感受力。诗意内涵的分量也有区别,这取决于诗人的人格境界和诗情魅力。诗词是诗人更真实内心的袒露,诗意容不下任何娇柔和造作。我们对诗词(境界)的欣赏本质一定是对诗人的某种接受。诗经的大象无形、楚辞的袒真壮烈与清俊幽婉、唐诗的优美自爱。
诗意惟有借助(“纽安斯”)联觉、暗喻,唤醒读者共鸣。
这取决于诗人的写作水平,属于诗人的功力。所谓诗意的表达是指在读者(懂诗的人)心中再建你的诗意,这在读者实在是再一次创造。这需要诗人的吟唱抒怀不仅构成一个媒介还兼有导引,于是读者的欣赏并非是被动地在接受一幅图画而是有重要的、投入的参与,在参与中读者获得了满足。诗歌的令人惊奇之处是:诗人的功力表现为——他只要率真酣畅就能唤起懂诗的人共鸣。被读懂的就是诗意,诗意是另一种语言。
诗句中对境界表达的诗意流畅性显示的是艺术家的天才。
流畅意味着不能是诗句与文句的缝缝补补。一首好诗不仅浑然酣畅,而且诗境或高远清神智,或悠扬曲婉,或磅礴奋志,或爽胸荡气,或缠绵绯恻。蹩脚的诗人的诗境是断裂、缝补、拼凑过的,读者不得不一次次从意境回到直白无味,然后再被投入新的意境。就好像逼迫大笑的人突然中止,然后再次大笑。尤其长诗做到浑然酣畅是不容易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的《国殇》都是浑然酣畅的绝句。
五、古诗《乞巧》的意思和诗句解释分别是什么
1、诗句赏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2、诗句解释: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
1、原文: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唐代:林杰
2、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