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诵着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
《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送孟浩然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送友人 (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送友人(唐 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山中相送 (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际流”。
二、别董大诗歌朗诵舞蹈动作
《别董大》写成故事是:
唐朝的一天,在皇宫受到冷落的古琴高手董庭兰落寞地出了长安城,向远郊的一片山林走去。西风吹起,一群大雁孤独地发出几声嘶鸣,天上黄云翻滚,大雪纷纷而下。“好一派悲凉的气氛啊!”董庭兰不由发出一声长叹。 “董兄慢走!”这时,从董庭兰的背后传来一声呼喊,他转身一看,原来是他的好友高适。高适上前拉住了董庭兰的手,把他拉进了旁边的一家“福来客栈” 。 “小二,上酒!”高适大声喊来了店小二,“给我们来一壶上等的女儿红,我们要痛饮一番!”高适拉着董庭兰的手,笑着说:“董兄啊,你看今天的天气真不好,外面黄云蔽空,大雪纷飞,我看你还是明天再走吧!” “是啊!北风吹着大雁,大雪纷纷扬扬,其实,我也不想走啊!但是,我不走却不行啊!“ “为什么呢?” “因为我弹的古琴已经没有知音了,现在大家都爱听胡乐,我留在这里还有什么用处呢?”董庭兰再次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原来你就是闻名遐迩的古琴师董庭兰啊!我可爱听你的古琴了,你弹的古琴可比那些胡乐好听多了,上次你在皇城根儿给我们大家弹奏的古琴,我们真是大饱耳福啊!”这时,店小二送来一壶女儿红,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就又惊又喜地说道。 “对啊,董兄,小二说得对,你曾经是闻名遐迩的古琴师,你就不要忧愁前方的道路没有你的知心朋友,你要知道,天下的人可都赏识你啊!其实,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喜欢胡乐,可并不代表他们心里不喜欢古琴啊!”高适接过小二的话头,继续劝道。 董庭兰听了高适和小二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谢谢你们的一番话,我想通了!对了,高兄,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啊?” 高适举起手中的酒杯:“来,董兄,我们连饮三杯再说!” 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董庭兰告诉高适,他打算回老家过平平淡淡的生活。高适则说他想四处漂泊,看尽天下名山,顺便写写诗做做画。 眼看天色不早,两人出了“福来客栈”,看着董庭兰已经上了高头大马,高适不禁心头一紧,他拉住董庭兰的衣襟,伤心地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送你一首诗吧!祝君多保重!”说完,他高声吟咏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庭兰听后,不由鼻子一酸,一股热泪流了下来,他赶紧挥起马鞭,向高适说了声:“珍重!”就骑着马飞奔而去了。 天上黄云密布,伴随着马蹄声的只有地上的那一片朦胧的清辉。 点评:这篇改写古诗的作文,用故事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高适和好朋友董庭兰依依惜别的情景,语句优美,古诗的意境悠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三、别董大表达了什么诗歌感情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四、《别董大》的作者(),和诗句()()()()
别董大 高适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
有《高常侍集》。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
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
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