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船录文言文翻译(吴船录全文赏析)

范成大画像

提起范成大,我们首先想到他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想到他那首著名的诗: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事实上,范成大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词作家,政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史地专家,旅行家。他在诸多文章中记述了其旅行途中的见闻。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十月,范成大从静江府(今桂林)改知成都府,担任四川制置使。又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卸任,取水道由成都经岷江,长江返回老家平江府。《吴船录》就是范成大以一位专业的史地专家和旅行家的视角,记录了由成都返回苏州一路上山川自然美景,也详细记录了所经之处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

《吴船录》共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写西蜀见闻,其中对成都府郫县,永康军离堆,青城山,眉州中岩山,嘉定府凌云大佛和峨眉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本文主要对《吴船录》的上卷关于西蜀地区的文化历史进行简要解析。

《吴船录》所载西蜀地区地名考

《吴船录》卷上中提起了许多南宋时期西蜀地区的古地名,一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也有一些地名现在已经变更为他名或者已经消亡。而在这些已经变更的地名之中,有许多名称由来的典故是关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诸葛亮的,下面便以成都城中的“万里桥”和“侍郎堤”为例,略作分析。

万里桥

“万里桥”即今日成都的“老南门大桥”,位于成都市城南锦江上。《吴船录》载:“其(指合江亭)西则万里桥。诸葛孔明送费祎使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后因以名桥。”“余在郡时,每出东郭,过此桥,辄为之慨然。东下五里,曰板桥滩,自蜀都下峡,滩之始也。”

同时还复述了一句杜甫的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称这座桥正是为吴人所设,从成都乘船去往吴地便要从此出发。范成大的旅行也是由此出发的。

诗人张籍在游览成都的时候,所作《成都曲》一诗中描述“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杜甫的诗作《狂夫》言“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也提起了万里桥。可见万里桥在成都地区一直是很繁华重要的地点。

到明清时期,汉唐所修旧桥已经不复存在,在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71年)万里桥重建,乾隆、光绪年间又两次修葺。虽然旧桥已经消亡,但是“万里桥”的桥名一直被沿用下来。

杜甫草堂

侍郎堤

“侍郎堤”便是今天成都的“九里堤”,位于成都市区西北方向,金牛区境内。《吴船录》有这样一段记载:“自侍郎堤西行秦岷山道中,流渠汤汤,声震四野,新秧勃然郁茂。”

“侍郎堤”原名“糜枣堰”,后更名为“九里堤”,而关于“九里堤”名称的由来又是与诸葛亮有关。清代《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刘熙古再加以重修……旁有诸葛庙。”

书中说明“九里堤”之所以叫做“九里堤”是因为三国时期蜀汉时期成都县西北地势低洼,常有水患,于是诸葛亮筑了九里长堤用以抵挡水患,所以此地得名“九里堤”,而且堤坝旁边还有一座祭祀诸葛亮的庙宇。

不过这个名称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记载:北宋初年洪水冲垮了糜枣堰堤防,成都遭受水灾,宋太祖赵匡胤便派刘熙古为成都太守,重建防洪大堤,新修的大堤长达九里,工程浩大壮观,时称“九里长虹”,因为刘熙古曾经任兵部侍郎,所以后人又称此堤为“刘公堤”或者“侍郎堤”。

这样在南宋时期的范成大称其为“侍郎堤”便也就顺理成章了。

《吴船录》所载西蜀地区的民俗文化

西蜀地区经济繁荣,物华天宝,特产丰富, 自古便是中华大地上的天府之国。《吴船录》中便记载了许多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特产和民俗,下面便以郫县郫筒酒,嘉州符文布和对于李冰父子祭拜的习俗略述一二。

西蜀物产:郫筒酒和符文布

郫县郫筒酒

郫筒酒出产于四川郫县。根据《吴船录》所载:“郫筒。截大竹,长二尺以下,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上有盖,以铁为提梁,或朱或黑,或不漆,大率挈酒竹筒耳。”

《华阳风俗录》说:“郫县有郫筒池(今郫筒井),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

最后范成大认为“今无此酒法矣。”

范成大竟然没写郫县豆瓣?哼

嘉州符文布

《吴船录》载:“早发苏稽(镇),午过符文镇。两镇市井繁遝,类壮县。符文出布,村妇聚观于道,皆行而绩麻,无索手者。”

可见嘉州符文镇的布匹是当地妇女所织的一种土布。

之后范成大又说:“民皆束艾蒿于门,燃之发烟,意者熏袚秽气,以为候迎之礼。”

可见当地居民有用艾蒿熏污秽的习俗。

都江堰

西蜀人民对李冰父子的祭拜

关于蜀地人民对李冰父子的祭拜不仅是古代,即使是现在,都江堰地区每年也要举行盛大的放水节活动。

据范成大《吴船录》载:“李太守疏江驱龙,有大功于西蜀。祠祭甚盛,岁刲羊五万,民买一羊将以祭而偶产羔者,亦不敢留,并驱以享。庙前屠户数十百家,永康郡计至专仰羊税,甚矣其杀也。”

可见在南宋时期对李冰父子的祭拜规模也是很大的。

青城山

《吴船录》所载西蜀地区的文物文献

《吴船录》虽然是一篇日记体游记,但范成大不仅仅记录了所到之处的自然美景和欢乐的游玩场面,更记录了许多名胜古迹,文献资料。

离堆青城山孙太古壁画

范成大在永康军离堆伏龙观看见一幅孙太古画“李氏父子像”。《吴船录》原文载:“怀古对崖,有道观曰伏龙,相传李太守锁孽龙于离堆之下。观有孙太古画李氏父子像。”

之后范成大离开伏龙观前往青城山,在青城山的丈人峰下的丈人观(现名会庆建福宫),又看见了孙太古所作的“黄帝以下三十二仙真图”。《吴船录》载:“殿(玉华楼)四壁,孙太古画黄帝而下三十二仙真,笔法超妙,气格清逸。此壁冠于西州。”

青城山建福宫

范成大又在长生观外的墙壁之上见到了孙太古的“龙虎二君图图”,并形容其画“笔势挥扫,云烟飞动,盖孙笔之尤奇者。”

在殿壁上又有一幅临摹孙太古的《味江龙图》。但是当时所存的是一幅临摹画。范成大还记录了一段关于《味江龙》的传说:“相传孙欲画龙而不知其真。有丈夫过,云:‘君欲识真龙乎?’忽变而夭矫。孙谛视,画得之。视稍久,一目遂眚,即此画也。旧壁,宣和间取入京师。临行,道士募名笔摹于新壁,今所存者摹本也。”

虽然孙太古以画得名,却耻人们呼其为画师。如有人求其作画,便以绝食或者托疾而逃避。所以见到孙太古的画作是极其难得的。

在《宣和画谱》中著录孙太古的作品有三十七件,范成大在《吴船录》的这些记录就更显得珍贵了,尤其是在中国绘画史研究方面。

青城山圣灯

青城山拥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以圣灯最为神奇,每逢雨后天晴的夏天,夜幕降临,在上清宫附近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灿若星汉。传说是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所以称作“圣灯”。

范成大在青城山期间幸运的观看到了“圣灯”的风采。其也在《吴船录》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自丈人观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宫……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圣灯所至多有,说者不能坚决。或云古人所藏丹药之光,或谓草木之灵者有光,或又以谓龙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则以为仙圣之所设化也。”

峨眉山牛心寺唐代画作和继业三藏《西域行记》

《吴船录》卷上载,作者在峨眉山的所到之处很多,其中对牛心寺,白水普贤寺,光明岩佛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峨眉山

牛心寺唐代卢楞伽画作

《吴船录》载文:“寺有唐画罗汉一板,笔迹超妙,眉目津津,欲与人语。成都古画浮图像最多,以余所见,皆出此下。蜀画胡僧,惟卢楞伽之笔为第一,今见此板,乃知楞伽源流所自,余十五板亡之矣。”

卢楞伽(楞迦又作稜伽)是唐代著名画家,长安(今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吴道子的学生。其画风细致,能在较小的空间内,表现出山水辽阔,物象精备。擅长画作佛像、经变,喜爱在各地多作壁画。

唐朝肃宗乾元初(公元758年)在成都大圣慈寺画《行道高僧》数堵,颜真卿为其题字,深受到吴道子的喜爱。

继业三藏《西域行记》

继业三藏是宋代峨嵋山牛心寺的住持,俗姓王,耀州(今陕西耀县)人,原是东京天寿院僧。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希望可以继承唐朝时西天求法的盛举,于是大规模派遣僧徒去往印度求法。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派遣继业三藏等共三百人前往西天求法。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西天求法活动。

但是继业在世时,人们并不知道其西行的详细记录。在继业过世后,范成大在这次来到峨眉山游览在牛心寺偶然翻阅继业遗物方才发现这部《西域行记》,于是将《西域行记》写入《吴船录》中。北宋继业等人赴印度求法事迹,由此始得为今人所知。

根据《吴船录》载:“所藏《涅盘经》一函,四十二卷。业于每卷后,分记西域行程,虽不甚详,然地里大略可考,世所罕见,录于此,以备国史之阙。”

之后范成大便详尽的记述了继业西行的路线:“业自阶州出塞西行,由灵武、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入伊吴、高昌、焉耆、于阗、疏勒、大食诸国,度雪岭至布路州国。又度大葱岭,雪山至伽溼弥罗国,西登大山,有萨埵太子投崖饲虎处,遂至健陀罗国,谓之中印土。” 在继业游历了五印度诸地后抵尼泊尔国,后“由故道自此入阶洲”。

这时“太祖已宴驾,太宗即位。业诣阙进所得梵夹舍利等,诏择名山修习。登峨眉,北望牛心,众峰环翊,遂作庵居,己而为寺。业年八十四而终。”

正是由于范成大对《西域行记》的记录,我们今天才能详细知晓这次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西行印度求法的场景。这也是《吴船录》最具史料价值的部分。

峨眉山万年寺

白水普贤寺普贤菩萨铜像和皇帝御赐物品

白水普贤寺普贤大士铜像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白水普贤寺就是今天峨眉山的万年寺,范成大记述:“普贤大士铜像,国初,敕成都所铸。”

根据峨眉山佛教协会所编《峨眉山》一书言:相传万年寺为东晋末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慧持开建的普贤寺,唐慧通于僖宗光启年重建,改名白水寺,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二月,茂真禅师扩建,改名白水普贤寺,内敕铸普贤骑象铜像,通高7.4米,象身长4.7米,重62.1吨。宋代僧人志磐的《佛祖统纪》中记载:“太平兴国五年正月……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

白水普贤寺皇帝御赐物品

《吴船录》所载在白水普贤寺之中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赐御制书百余卷,七宝冠、金珠璎珞、袈裟、金银缾鉢、奁炉、匙筯、果垒、铜钟、鼓、锣、磬、蜡茶、塔、芝草之属。”

还有所赐的钱幡以及织成的红幡,仁宗所赐的红罗紫绣袈裟。范成大述之:“正面为楼阙,两傍小楼夹之。钉铰皆以石,极备奇靡。相传纯用京师端门之制。经书则造于成都,用碧硾纸销银书之。卷首悉有销金图画,各图一卷之事。经帘织轮相铃杵器物及‘天下太平’、‘皇帝’、‘万岁’等字于繁花缛叶之中,今不复见此等织文矣。”

可见白水普贤寺在南宋之时是十分兴盛的,其中宝物无数。

佛光和兜罗绵云

峨眉山佛光是峨眉胜景之一,当天气晴朗时登上山顶,当下方弥漫着云海雾气时,若有人背对着太阳,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的雾幕上,就会出现一个彩虹般光环,中间浮现着他的身影,并且影随人动、形影不离,这便是所谓的“佛光”。

范成大在《吴船录》记录了其两次观看到了峨眉佛光的情景。

范成大第一次登天仙桥,到光明岩,忽然云出岩石下。云上出现圆光,一碗茶时间过后,佛光就消失了。之后云中再次有两道金光出现,横射山岩,被大家称为“小现”。日落,云层散开,四面山峰再次回到寂静。

范成大第二天又再次登上光明岩,大雨过后,有僧人言“洗光明岩之雨,佛光将现” ,之后范成大将“峨眉佛光”这一奇像详细的记录下来:“俯视岩腹,有大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而不见傍人,僧云摄身光也。”

而兜罗绵云即峨眉山的云海,同时也是峨眉山十大胜景之一。“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极难得。”

结语

《吴船录》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旅游行纪,范成大以其诗人的灵巧之笔,描绘了西蜀地区的山川美景,民俗文化。还记录了文史价值极高的文献史料,为后人对南宋地区民俗文化,历史地理,特别是对北宋继业三藏西行印度求法时的《西域行记》和青城山峨眉山的古代壁画的记录研究提供了突出的贡献。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