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别湖上亭翻译赏析(移家别湖上亭原文是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是诗人在搬家时写的,所以叫《移家别湖上亭》。“移家”就是搬家。湖上亭是诗人经常游玩的地方。诗人在搬去新居之前,来到经常游玩的湖上亭辞别,表达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依不舍的深厚感情。

诗人搬家时正值春天,春风荡漾,景色宜人,诗人来到平日最喜爱的湖上亭辞别。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随风飘荡,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拉扯诗人的衣襟,舍不得诗人离去。这种离愁别绪的情景真叫人难受,诗人实在不忍离开;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上的黄莺,也跟诗人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别情依依,鸟鸣悠悠,动人心弦,使人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诗人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唯美深情的童话般的意境。诗中描绘的一切,无不具有鲜活的生命,带有真挚的情感。这是因为诗人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的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分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诗人把花鸟当作好朋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所以能灵犀相通,忧乐与共。从心底里带着感情写出来的诗,语言才能如此天真,诗意盎然。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诗的第一句“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说明了搬家的季节以及诗人不舍的离情。春暖花开,春风吹拂,诗人又来到喜爱的湖上亭,马上就要离别了,看着亭边随风飘荡的柳条、藤蔓,在诗人眼里它们既像是一条条离愁,又像是多情挽留自己的手臂,这样的情景让诗人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黄莺的鸣叫声打断了诗人的思绪,诗人抬起头看见这些熟悉的小精灵,不住的对着自己鸣叫,好像在为自己送别,于是随口吟出了“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人已经将黄莺视为挚友,而将眼前的情景当作了朋友间的送别。鸟鸣悠悠,人情款款,彼此间物我两忘,形成了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融合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天真而又充满趣味的诗意。

这首诗的语言清丽精炼,用字注重情味。以“系”字抒写不忍离去的感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舒展的特点,又符合春天和风吹拂的情景,语言与意境十分契合。“啼”字既指黄莺的鸣叫,也容易让读者联想到离别时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具情景两面,而且生动传神,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頻啼四五声

诗写的这么好,背后的诗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唐诗人戎昱,他是荆南(今湖北省江陵)人。少年的时候科举考试失利,他也没当回事儿,一路漫游到湖南、江西一带,认识了观察使李夔,跟随着他出入当地的富贵人家。御史中丞崔瓘相中了戎昱的风流俊爽,准备把他招为女婿。

不过崔瓘有一个条件,他嫌弃戎昱的姓不好,需改变姓氏才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古代“戎”是对于西部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和“夷”、“狄”、“胡”、“蛮”什么的并列。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就成了“戎氏”,不知详情的人还以为是“蛮夷的老婆”。戎昱想:姓氏是我祖先给我留下来的,让我改变姓氏不是背叛祖先吗?就给崔中丞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意思很明确,不管怎样的富贵前程、如花似玉的老婆也不足以让我改变姓氏,杀了我也不行。于是,一段富贵姻缘就这样没有了。

戎昱

这件事过了很多年,唐朝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开始寻衅、叛乱,搞得唐宪宗非常头疼。唐宪宗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这些大臣饱读诗书,都是专家,于是开始引经据典,大讲道理,说以前汉朝的时候,匈奴也骚扰边境,汉朝的皇帝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匈奴的单于和亲,局势就安定了。咱们唐朝也可以效仿嘛。大臣们上来便把宪宗的女儿送给少数民族了,宪宗能同意吗?宪宗也真够深沉的,突然开口问:“近来我听说一个诗人,他的姓比较偏僻,是谁来着?”宰相想了想:“是冷朝阳吧?要不就是包子虚。”宪宗说:“都不是。我记得他有一首诗‘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宰相赶紧说:“那就是戎昱。”宪宗慢条斯理地笑着说:“连戎昱都知道国家的安定靠的是皇帝圣明和大臣的忠良,而不是和亲。你们就知道卖我的女儿啊!你们和战国时先提出和亲的那个魏绛一样,都是胆小鬼吗?”大臣们一听羞愧的再也不敢说话了。

湖上亭

这件事说明戎昱不但诗写得好,还有很强的政治才能。唐德宗时他担任虔州刺史,因为刚直不阿,遭人陷害,被贬为辰州刺史。后来辞官,客居剑南。

戎昱的诗以忧怀家国和山水景色为主,诗风风流绮丽,但气势稍弱。原有诗集传世,后来遗失,明朝的时候,有文人重新整理编辑了《戎昱诗集》。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