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为你点燃一盏灯。
作家梁晓声有一次跟学生交流,有学生提问:
“读书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梁晓声给了几条回答,最后一条是:
“读书,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孤独的能力。”
除了寒冷与饥饿,世上最难熬的就是孤独。
读书是免于焦虑和孤独最好的捷径。
爱读书的人,与书相伴,即便独处,也不会孤独。
01
读书充实生活
人之所以在独处时会感到孤独,很多时候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无聊的时光。
刷短视频、打游戏,并不会让你感到真正的充实,垃圾快乐之后反而会让你越发的孤独空虚。
把闲暇时间用来读书,在书中遇见广阔而瑰丽的世界,才不会感到匮乏和空虚。
王小波在农村插队时,曾有过一段独处的时光。
傍晚时分,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屋檐下。
看着时光流逝,他心里顿时感到寂寞和凄凉,仿佛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后来,他在书中写道:“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为了不让自己沉浸在这种状态里,他找来很多书籍。
没事干的时候,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把空出来的时间都用读书填满。
这样一来,就感受不到孤独了,反倒享受起了没人打扰、独自读书的宁静。
窦文涛在《圆桌派》里也谈到,独居的时候,自己从来没有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可以两个星期不下楼。
早晨起来吃过早餐就开始看书,有那么多的书都看不完,哪里还有时间感到孤独。
日本教育学家斋藤孝在《深阅读》里写道:
“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如今,很多人远离家乡和亲人,到大城市独自打拼,孤独无处不在。
白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其他。
晚上回到出租房,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只能任由孤独裹挟。
空闲的时候,就读书吧。
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即使一个人生活也不会感到孤独。
02
读书强大内心
作家王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所有外在的强悍与粗糙,都是内心脆弱的真实表现。
而内在的强大与淡定,外在表现都是温柔与风度。”
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对外就越温柔,对内就越强大。
杨绛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经历了两次至亲之人离世。
她独自生活了18年,每天看书、写字,日子过得跟往常一样。
2002年7月18日,过完91岁生日的杨绛先生,接受了法国著名学者刘梅竹的越洋电话采访。
刘梅竹问她:“您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
杨绛先生回答说:
“不孤独,因为我有很多书,有书就不孤独。
我现在是一个人,可是我并不感到孤独,我的亲戚朋友对我都很好,我和阿姨相处得也很好。而且我看很多书,就像到处旅行一样。”
读书,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有段话我很喜欢:
“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
因为,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力量的王国。”
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
书读得多了,无形中就会帮我们披上一身铠甲,赋予我们前行的勇气。
让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沧桑,内心还能安然无恙。
03
读书丰富灵魂
知乎上有个提问:“要怎样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
下面的回答里,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同样的方法:多读书。
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都处于独居之中。
年轻的时候,他没能摆脱包办婚姻,与妻子婚姻存续的几十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分居两地。
后来,与儿子的关系更是剑拔弩张,儿子一气之下搬了出去。父子俩在季羡林去世的前一年,才得以相见。
和妻子、儿子长期分居,季羡林没人陪伴左右,把全部的时间和情感投入到研究之中,在书中他的人生变得宽广而丰富。
他精通七种语言,被誉为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的伟大学者。
读书能够抵抗孤独,并非读书让人不孤独,而是学会了与孤独共处。
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独处的人。
他每天都会独自在书房里待6个小时,然后再围绕家附近的小树林散步。
在书房和小树林里的独处时光,达尔文产生了许多对于世界的思考,伟大的《物种起源》由此诞生。
周国平曾说过:“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
灵魂世界贫瘠的人,才会在独处时感到孤独。
爱读书的人,有自己的精神小屋,盛放生活所有的喜怒哀乐。
▽
法国大作家雨果有句名言:
“各种各样的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作用下,仿佛烤在火上的纸一样渐渐燃尽。”
生活不易,唯有读书,能治愈一切矫情。
你读过的书,总会在人生的某一刻,为你点燃一盏灯,闪烁智慧的光。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