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诗(寻诗两绝句原文翻译)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问题】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解析】 意象方面,应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王维的诗使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意象;郦道元的诗使用了三峡、猿鸣等意象,杜甫的诗使用了玉露、枫树、巫山、巫峡等意象。情感方面,王维的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写山水之趣,来宽解诗人的离愁别绪;郦道元和杜甫的诗歌,主要通过描写悲凉的景色,表达诗人的惆怅、悲苦之情。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温馨提示]“意象”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载体,熟知诗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是理解诗歌感情、走进诗人心灵的“钥匙”。概括意象的内涵须联系该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普遍含义,而后再结合原文诗句作具体分析概括,切忌以偏概全。

角度二 鉴赏诗歌的意境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问题】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从意境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

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温馨提示]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意境,是情与景的组合体;“意”即主观思想感情,“境”即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一般包括时空、意象、程度等要素。就本题而言,前句时间为白天,意象为“花”,颜色为“红”,程度为“百般”。“百般”是副词,表程度,意思是“十分”“万分”,“百般红”强调了花的艳丽。后句时间为夜间,意象有“乔木”“月”,程度为“峥嵘”“明”。“峥嵘”是形容词,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这里指树木高大;“明”也是形容词,表明园中高大的树木沐浴着月光的清辉。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越发深邃、幽远。

角度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问题】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 本题从炼句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的结句都是景物描写,以景结情。韦诗的结句描写的是友人的居住环境,也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表达了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借“境”衬“人”。李诗的结句描写的是诗人自己访隐者不遇归来时的情景,借“景”衬“情”,突显了对友人的感情。

【答案】 韦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居住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李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温馨提示]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炼字”“炼句”和诗歌的语言风格。“炼句”,一般要求辨明句子所用手法,理解句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理解句意,一要抓住关键词语;二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与使用的表现手法。二者不可偏废。

角度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2015·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问题】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解析】 本题从正侧面描写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上片从演奏者、乐曲变化等角度叙写;下片“洗耳为渠听”,表明从听众角度描写乐曲。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温馨提示]词内上下片之间比较。古典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描写分为正侧面描写、白描和细节描写等。抒情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用典抒情等。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是考查的重点。

角度五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015·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问题】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从虚实结合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别朋友,写的是眼前实景;本诗则是“将赴”而“留别”,诗人尚未到达北庭,借助于想象叙写边塞风光,属于虚写。

【答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眼前实景,而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不是作者亲眼所见,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温馨提示]同一作者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的课内外比较。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衬托、借古讽今、时空交织和衬托等;衬托又分为正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其中“虚实结合”“衬托”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角度六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问题】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着眼于梳理诗歌中的事件。阅读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从北方金人统治下南逃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悲惨经历。诗歌通篇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这种口吻就显得自然真切,叙事中带有凄凉感与孤独感,情感十分明显。同时,叙事中的对比也十分鲜明,如权贵的歌舞升平、不问军情与百姓的心系故国形成对比,主人公亡国前后的境况也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了百姓的流离之苦。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出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温馨提示]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用典等,其中比喻、比拟、用典是考查的重点。赏析修辞手法应结合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角度七 鉴赏诗歌的结构方法

(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题】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解析】 本题从行文结构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刘诗,第二句写“登城”;第三句写诗人纵目野望所见景象。

“浅深山色高低树”,“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第四句写虚拟的意象。苏诗,开头写风雨入楼,气势很猛,好像很热闹的一番景象;第三句却写雨阑云散,海阔天青;第四句则写景象变幻得让人目瞪口呆,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刘诗行文脉络为“登”“望”“想”,前后承接,由实及虚;苏诗行文脉络则为“壮观”“平静”“壮观”,前后转换,突显变化。

【答案】 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的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温馨提示]登高望远类题材的诗歌比较。古诗词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起”,指“开头”;“承”,指承接“开头”;“转”,指“转折”“转换”;“合”,指“结尾”。常见的“合”的形式有:“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上文;“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结尾,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也叫“篇末点题”。鉴赏诗歌应把握诗句的位置,理解诗句的含意。

角度八 理解诗歌的内容

(2016·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 耿:微明的样子。

【问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两首诗歌,重点把握两首诗歌的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从而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答案】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温馨提示]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分类梳理,知晓同类诗歌的内容和写法特点。二要由点及面,理解诗歌意蕴。“点”指诗题、注释、关键词句等,“面”则是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的观点态度和诗句语境。三要理清因果,准确分析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

角度九 评价诗歌的感情

(2016·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问题】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解析】 本题从诗歌感情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情感基调”指诗歌的基本情感,本题是课内外作品的对比——试题所选诗歌与课内的《破阵子》比较,要回顾课内诗歌,理解其思想情感。曹诗“三十年前”到现在,岁月流逝,但依然“手臂强健嫌弓不硬,眼睛明亮能看清楚战阵”,可见其老当益壮,豪情万丈。而辛词《破阵子》主要

回忆沙场秋点兵、意气洋洋和反击战的漂亮凯旋,尽显英雄气概,但结尾回到现实,一句“可怜白发生”,揭示主题,英雄迟暮,功业未成。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温馨提示]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相同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鉴赏诗歌的感情,一要辨明情感载体,“一草一木总关情”,抓住诗歌叙写的人、景、事、物,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的感情;二要用好七把“钥匙”,标题、意象(意境)、注释小序、关键词句(诗眼)、典故、流派、表现手法,这些信息是理解把握诗歌感情的有效依托。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