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解释(天人合一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而“天”和“人”的关系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是核心问题。宋代思想家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言下之意,凡是做学问的都离不开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其对于“天”“人”关系的探讨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也是最为全面、深刻的。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人相分”学说。他认为“天”是与“人”相对立的自然世界,但是“天”与“人”又有关联。一方面,天有自身规律,另一方面,人可以通过主动地认识自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制天命而用之”。汉代董仲舒宣扬“天人相副”“天人感应”,鼓吹有意志的天。真正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张载在天、人关系的研究上独树一帜,承前启后,以《孟子》《中庸》《大学》等经典之“性”“诚”“明”的理念贯通天人。

由《易经》开出天人关系的命题,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充实和完善,可以说,“天人合一”的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用今天的话语阐释,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天”和“人”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人”既来自于“天”,也是“天”的组成部分。因此,“人”应当“知天”“敬天”“畏天”。

二是“天”和“人”拥有内在的超越性。在中国文化中,“天”是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有机体,而不是纯粹的自然之天的含义。“天道”“人道”源自“道”;“天性”“人性”出自“性”;“天命”“人性”皆为“仁”。故《论语》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当天地精神内敛于心时,才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彰显“天”的万千气象。

三是“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人类应自觉地与天地自然环境组成生命共同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全面协调发展,达到天人和谐繁荣的理想境界。

可以说,“天人合一”乃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思想宝库的珍珠和智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没有哪一种思想在今天像“天人合一”一样地受到世人的青睐和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机福音,也时有损害自然环境的披露,特别是由于对自然的无情开采索取,造成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生态平衡破坏的现象,有的已经达到了严重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人类决不能走与自然相互抵触对立的路子,而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亲和自然,“辅万物之自然”,顺势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共同建设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