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语录(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摘抄)

内心澄澈明朗,人生自在安宁。

看过一句话:

“生活就像是一个大型染缸,不管你颜色鲜艳,亦或是纯白无暇,这浑浊不清的环境从来不给你保持本色的机会,你总要主动或被动的染上颜色,否则,就与这社会格格不入。”

世界五彩斑斓,人们在这个大染缸里摸爬滚打,不可避免的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但人生最难得的,是在历尽沧桑后,仍出淤泥而不染。

就像作家顾城写的那样:“一个人应当活得是自己,并且活得干净。”

干净,才是一个人行走世间最好的底色。

01

干净待人

看过这么一句话:

“真正有修养的人,位居高处而不世故,身处繁华却不功利。”

这句话用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最为妥帖。

季羡林的一生,荣耀无数,光芒鼎盛,被誉为“学界泰斗”。

但他对自己的评价仅轻描淡写的六个字:我只是普通人

季羡林与“掏粪工人”魏林海交往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魏林海年轻时在环卫所谋差,工作是打扫街道和厕所,成了名副其实的“掏粪工”。

闲暇时,他喜欢到处淘书,也经常“混入”北大听讲座,尤为钦佩季羡林先生。

有一次,他与几位书画爱好者,组织了一个书画展,想请名人题词。

最初找到一位认识的知名画家,不料此人听说他是清洁工后一口回绝。

他一气之下,直接上门请季老先生帮忙。

季老知道他的身份和来意后,爽快地为书画展题字,并在新出的一本散文集题上“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同赠送给魏林海留作纪念。

魏林海受宠若惊,万分感激,两个人自此结下了缘分。

后来的每年除夕,魏林海都会去季老家中拜年。

先生总是热情地请他进屋坐,奉以热茶。

多年后,魏林海在文章里提到说,季老与他谈学问,说做人,忆往事,一点架子也没有。

在拜高踩低的世道里,待人的最高境界,是干净待人,是平等对待,是没有功利心,是不带目的性的交往……

就像富兰克林的那句名言: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

02

清净待己

亦舒曾感叹:“人,处于繁华落寞之间,为各种机缘所左右,很难择一事而终一生。”

然而,心若清净,便无惧纷扰。

听过这么一则故事。

居里夫人与其丈夫结婚时,会客室里只有一张餐桌和两把椅子。

丈夫觉得椅子太少,建议添加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

居里夫人却说:“要是爱闲谈的客人一坐下来就不走了,可怎么办呢?”

最后,他们为了专心科学研究,决定不再添置任何家具。

居里夫妇一生不喜应酬,把有限的时间都用来成全自己和热爱的事业。

想起冯唐的母亲曾对他叮咛过:

“人生要好过,就先要世俗的成功;可人生要过好,终究还是要脱俗的。”

活得通透的人,往往身在世俗,而不同流俗。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品王”陈佩斯可谓绝对的顶流。

在人人争相获奖的时代,陈佩斯却无所谓,他的作品从不送评,没拿过任何一个国家奖项。

但是他的成就,自有观众评说。

他在春晚舞台上,留下了11部小品,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与记忆;

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托儿》,全国巡演40个城市,一票难求;

他主演的作品,在严苛的豆瓣上至今没有低于7分的。

然而,他却选择在巅峰时刻抽身而出,远离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名利场,去感受幸福和自由。

陈佩斯和妻子在村庄承包万亩荒山,一砖一瓦自建农舍。

他说,这是他真正向往的生活。

在山间里任由杏花飘下,在泉水里洗脸刷牙洗菜,下雪的时候追狍子、寻麻雀……

夫妇二人远离喧嚣,修一份匠心,做一双匠人。

就在这个“世外桃源”里,诞生了他最钟爱的作品《阳台》,这部话剧后来被上海戏剧学院纳入教科书。

《百年孤独》里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

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诱惑与考验,唯有保持本心,才能更自在地做自己,过好生活。

03

看过一段话,颇有感触:

“山的价值,不在于峰峦叠嶂,而是地理位置;

水的重要,不在于积水成渊,而是包容万物;

人的品级,不在于出身阶层,而是内心干净。”

我们不难发现,心地干净的人,总是活得更加纯粹,更加淡然。

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写道: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点个赞吧,人有净气,风雅自来。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