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刘禹锡古诗赏析(古诗乌衣巷唐刘禹锡分享)

乌衣巷

唐代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公元793年,21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入仕后政治热情高涨,一度成为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核心人物,但短暂执政即告失败,随即退出政治中枢,仕途之路也屡遭贬谪。

公元826年,是刘禹锡贬谪生涯的第23年,他由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南京),写下了咏怀古迹的《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乌衣巷》全诗语言浅显,却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来余味无穷,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西晋灭亡后,衣冠南渡的司马睿在建康(江苏南京)称帝,开创了东晋王朝百余年历史。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就是指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王氏家族以王导为代表,是司马睿登上皇位的首席功臣,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谢氏家族以谢安为代表,在东晋建国初期指挥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肥水之战”,为东晋政权稳定打下坚实基础。王谢两家可谓东晋王朝的擎天双柱,社会地位极高。

乌衣巷最早为东吴孙权的禁军驻地,因为禁军穿的都黑色的衣服,所以得名乌衣巷。东晋时期王家、谢家就居住于此,当时乌衣巷自然就成了豪门望族的聚集地,一时间门庭若市、冠盖云集。但随着东晋以及南朝的灭亡,王谢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到了诗人刘禹锡生活的唐朝时期,历史又走过了400余年时间,乌衣巷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繁华,成为了“寻常百姓家”。

第一联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花”在这里用作动词,指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这一句的意思是朱雀桥边野草和野花滋蔓丛生。“草花”前面加上一个“野”字,更给朱雀桥边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过了朱雀桥就来到了乌衣巷,但此时它却在败落凄凉的古桥映衬下,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的“斜”字同上句中的“花”字相对应,同样用作动词,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再点上一个“斜”字,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诗人的感慨了。但诗人并没有采用这种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抛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写人物、不写兴衰、不做感慨,出人意料地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贵厅堂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是为全诗点睛之笔。

全诗不走传统怀古诗套路,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蕴情含蓄。几许花草,一抹斜阳,出来进去的燕子,既已写尽今昔巨变、一腔感慨、无限苍凉!风云际会、沧海桑田,王谢如此,六朝如此,繁华的大唐呢?世间的万事万物呢?历经宦海沉浮、已近暮年的刘禹锡早已领悟了其中的哲理!

“世间繁华终逝去,愿君守得平常心”。与您共勉!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