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黄河
文/刘彦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读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只觉天开地阔、气韵流畅。那时,并没有见过黄河,也不知道黄河是个什么样子,但听大人说过“九曲黄河九十九道弯,一碗黄河水,半碗是泥沙”的说法。心中不免想象,浩浩荡荡的黄河,裹泥带沙,一泻千里,那气势大概就像村西的西大河吧?西大河在夏天水涨的时候,就声势浩荡,水流湍急,水色浑浊。
没有登高望远的经验,哪有气吞山河的想象。第一次见到楼的样子,是在爸爸的单位临沂新华印刷厂,爸爸宿舍的附近,新建起一座三层的灰泥小楼。五岁的我和七岁的哥哥轮流爬上三楼,从窗口往下看,另一个在楼下往上望,大声喊叫,惊叹于层楼的高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这句诗时,心中想象俯瞰黄河大美,那三层小楼就成为我脑海里定格了的登高望远的画面。
风在吼 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初中时大合唱,扯着嗓子喊,老师的指挥杆在前面有力地挥舞着,我们群情激昂,激情澎湃。虽然没有见过黄河水,却可以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就像黄河水一样团结一致,万马奔腾的力量。
上大学时,听说黄河就在济南的北面。周末,我和邻舍一个女生悄悄相约去看黄河。我们俩乘坐公交车加步行,经人指点,到达黄河岸边的时候,见到的是一片静静的水域,水流缓慢平静,薄薄的流水像缎带贴在一望无垠的黄色淤泥滩上。我们踩着淤泥慢慢往前走,试探着靠近河水,小心翼翼地,仍然听见有人在远处高声叫喊:不要往前走了!危险!我们吓得赶紧离开了。回学校后,听人说,在那个地方,曾经淹死过两个人,我们想想十分后怕,再也不敢私自跑出去游玩了。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墨西哥、秘鲁相比,中华中华文明延续最长,且始终未曾中断,这就非常了不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但我感觉自己对她却是知之甚少。我们的祖先最早主要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炎黄子孙在此繁衍生息。黄河两岸美景如画,一年四季不同。每年黄金假期,我们总是留恋于江南旖旎秀美的风景,却很少去感受黄河两岸的庄严肃穆和大气磅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沿着黄河溯流而上,那将是一种寻根探源旅行。远远地看见黄河水象一条飘带,从云端倾泻而下,多么惊心动魄!据说黄河源头的水清澈碧蓝,不染尘埃,那又是怎样的一种人间仙境?过去单薄狭小的孤城,如今也该是一片繁华都市。
现在,有了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将来的黄河流域景色会更加美好。期待疫情早点结束,我们也好多出去走走,沿着王之涣的踪迹,漫游山水,多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感受一下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