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是谁(滕文公生平简介)

公元前324年到公元前318年,滕国国君滕文公礼聘孟子,馆于上宫。

作为“中国四哲”之一的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司马迁用“道既通”一语来描述孟子。儒家观点认为,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做官,做官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学识来帮助国君推行仁政、教化安抚百姓。战国时代,孟子怀揣着仁政梦想,先后到了齐、宋、薛、鲁、、梁(魏)等国,游走于各诸侯间。而当时的社会现状则是各个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在合纵连横,或共同对付某一国,或苟全以期相安。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不厌其烦地向各国国君宣讲“王道”“仁政”,反对“霸道”。在战火纷飞的时局下,各国担心实行仁政还未见到效果也许就会被他国所灭,所以,大家并不准备践行他所言之事。面对不信任“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孟子・梁惠王上》)后人废书而叹;面对不解,“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日:“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也!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别人说:“不知道齐王成不了商汤、周武那样的圣君,那是孟子缺乏眼力,知道他不行,可还是要来,那就是孟子贪图富贵。不远千里来见齐王,不相融就离去,却在昼邑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么慢腾腾的呢?我就对这一点不高兴。”孟子知道后说:“那个尹士又哪里了解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这是我的愿望,不相融治而离去,难道是我所期望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在昼邑留宿三夜才走,从我内心来说,还是认为快了点,当时我想,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吧!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就一定会把我召回去。我走出昼邑而齐王不来追我回去,然后我オ心意已决有了回乡念头。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我天天盼望他能如此!”(《孟子・公孙丑下》)浩然归志慷慨悲观!

孟子到处游说,却没有多少人真正践行他的政治理念,可以说到处碰壁。但是,他的“王道”“仁政”理想却在滕国得到了应用推行。滕文公为世子,“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父老百官对世子也并不看好,担心他难当重任。面对周边齐、楚等大国虎视眈眈,以及国内父老百官的担忧,世子知不足而奋起,一改往昔纨绔作风,推诚不饰,多次拜访孟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寻求治国之道,毅然肩负起江山社稷。

在滕国期间,孟子得到了应有的礼遇,而这个礼遇除了生活上的待遇外,更重要的是滕文公与孟子朝夕相处,恭敬而诚意地聆听孟子的王道思想,真正做到了“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孟子对滕文公的教导,也完全是处在长者教海子弟的立场,以师道的诚挚,教导他修身养性的内养之学,并培养他身为人君的内圣风格,尽可能地启发滕世子自有的灵智和决心,鼓励他不要怀疑,拿出勇气,担当国家大事,把滕国治理成一个至善国度,给世人作出榜样。

滕文公没有辜负孟子的教海,也没有辜负自己的为君之德。他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教诲,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为滕国绘就了幅完整的贵民、富民、教民、乐民的“善国”宏图,使滕国卓然于泗上十ニ诸侯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奇迹,而这个奇迹正是滕文公和孟子两个人共同缔造的。

在孟子一生的得意弟子中,滕文公应该算是其中的第一人了。两人为此结下的情谊,在《孟子》一书中有所描述。

一是滕文公的弟弟滕更在孟子门下学习,孟子却不怎么回答他的询问,公都子感到十分不解,孟子说:“仗着有功来问,仗着有交情来问,都是我不予回答的,滕更他占了两条。”(《孟子・尽心上》)

二是“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huan)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文公去世,孟子在齐国担任卿,齐国派他作为使者前往吊唁,庞臣盖邑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一路无语,除了孟子不喜欢王驩独断专行,不愿和他说话外,亦包含着闻滕文公去世,孟子悲痛之心郁郁寡欢,哽咽难言。

在此累述孟子和滕文公的关系交情,目的在于进一步挖掘发扬儒家经典《孟子・滕文公》。因为这是历史留给州最绚丽、最具生命力的宝贵财富之一。

近年来,滕州市姜屯镇非常重视传承挖掘《孟子・滕文公》儒家思想光辉,加快推进《孟子・滕文公》儒家思想研究传播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一批精品成果:成立了善国文化研究会,拍摄制作了《善国・善政・善治》专题片,出版了《滕国春秋》《滕国风物》《滕国故城》等系列学术书籍。2018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以“古滕立国、为善兴滕”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滕州篇》。同时,姜屯镇也加快了滕国故城文化旅游发展步伐,将上善公园、秀美荆河、滕国故城位一体联动建设滕国故城旅游综合体景区。打造了善政主题广场,恢复了灵沼等景点,高起点建设了东、西膝城美丽乡村,初步形成了历史文化游、体闲农业游、上善观光游的旅游闭合圈,城市近郊游方兴未艾。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