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著名的诗词(苏轼的爱情诗词)

1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苏轼时任密州知州,因为思念亡妻王弗而写下此词。王弗,眉州青神人,至和元年(1054)十六岁时与苏轼成亲,育有一子苏迈,二十七岁时卒于京城,后归葬故乡,苏轼曾作有《亡妻王氏墓志铭》。王弗亡后十年苏轼遭遇政治风波而四处奔走,途中又梦见爱妻,遂写下这首千古悼词。上片直接描写对亡妻的思念和自己失意的凄凉,下片重现梦中重逢的场景,景真意切,情义绵绵,哀婉深挚,催人泪下。

2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熙宁八年(1075)十月,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外出求雨归途中野外会猎所作。上片描写率众出猎的威武盛况和全城轰动的热烈场面,下片抒发保卫疆土和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全词情景壮阔,豪迈激昂,塑造出作者威武的英雄形象,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里曾谈到这首词,说自己最近新填了不少小词,都与当时名家柳永的婉约风味不同,可以令东州壮士鼓掌顿足,击节歌唱。从这番话语里可见苏轼非常在意自己“自成一家”的风格,这也奠定了他在词坛的重要地位。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苏轼从熙宁四年(1071)赴杭州与弟弟苏辙分别后再未见面,熙宁七年(1074)苏轼请求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就是想与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的苏辙更近一点。虽然两地相隔不远,但是两年来二人仍然无法相见,所以苏轼在中秋夜写下此篇,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与政坛的失意之志融为一体,成为词史上的千古名篇。上片写把酒问明月,幻想天宫之美又担忧月殿之寒,表达出盼望回朝又怕朝廷复杂难处的矛盾心情。下片写斜倚望月,将月亮的盈亏圆缺与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最后表达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全词清新旷达,飘逸脱俗,富于哲理,寄托深远。

4

《望江南·春未老》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时。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上任后将破败不堪的旧台重新修整,成为时人登临游玩的去处,其弟苏辙题曰“超然台”,并作《超然台记》。上片以白描手法写登台所见密州春景,笔法简练清新。下片借景感怀,抒发寒食节后思念亲人,并借品茶饮酒自娱的心情。末句点题,既写春未尽,又说人未老,情感深挚,意境清新。

5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初,苏轼到黄州寓居定慧院时。上片写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寂静的月夜,再从幽人转向对孤鸿的描写,自然贴切,情境浑然。下片写人,明写缥缈无依的孤鸿,实写孤寂高洁的幽人,语语双关而深意隽永。全词境界清冷,情感清奇,宋代文人黄庭坚赞誉为“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6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据傅藻《东坡纪年录》记载: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十六日),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也是苏词的代表作,宋代胡仔评云:“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俞文豹《吹剑续录》载幕士评苏词:“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明代沈谦又云,读之“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填词杂说》)。此词明为写景,实为抒情;题为怀古,实则自伤。上片描写赤壁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并回顾历史,引起下片对伟大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同时自嘲自我人生理想与现实遭遇的落差,此际悲壮与旷达、入世与超世都融合在一起,将古代士子壮志难酬的悲情尽情展现。此词也得到历代文人的竞相唱和而成名篇。

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时与友人同行,醉归遇雨,抒怀而作,借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即景生情,语言诙谐,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开阔。结尾用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行走大自然之间,于微妙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从而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清旷豪放的气概,寄寓独到的人生感悟。

8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准备前往黄州东南面的沙湖买田,因为察看田地而得病,闻麻桥庞安常善医,于是前往求治。病愈后,苏轼邀请庞安常同游蕲水城外两里处的清泉寺,并写下此词。上片写景,描写暮春三月时节兰溪雨后的风景,幽雅清净。下片抒情,虽然身受挫折但仍对前景充满信心。全词轻快明丽,又富于哲理。

9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四月贬官黄州时。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苏轼作完这首词的第二天,黄州城遍传苏轼昨晚挂冠江边乘着小船东去的消息,当时的知州也是苏轼好友的徐君猷大惊失色,以为“州失罪人”而罪责难逃,等他赶到临皋的时候发现苏轼还躺在床上鼾声如雷。上片描写自己夜饮归来的醉态,以及回家无人开门而聆听江声的处境。下片抒发自己渴望自由,不愿为名利奔波牵累的心情。全词身临其境,寥寥数笔,将哲理融入生活,表达自我的人生感悟。

10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是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与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同游清欢,全词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生命的活力,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1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作于元祐元年(1086)东京(今河南开封)时期。当年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受贬时其歌妓柔奴(别名寓娘)也毅然随行。王巩北归后在一次宴会上请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的风土人情,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下此词加以赞赏。上片写二人的外在美——王定国的丰神俊朗与柔奴的天生丽质。下片写柔奴的内在美,通过岭南梅香赞美其克服困难的精神。最后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同时也寄寓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12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大概作于绍圣年间(1094—1098)。明代张岱《琅嬛文集》卷中曾记载,苏轼被贬谪到惠州的时候,有一天与侍妾朝云闲坐,见到落木萧萧遂有凄凉悲秋之意,于是一边让朝云斟酒一边唱起“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一曲唱毕,泪满衣襟。苏轼惊问何故,朝云回答是为“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所感伤,苏轼听后笑道:“我刚刚正悲秋你却又伤春了。”不久朝云患病去世,苏轼再也没有提及该词,可见这首词大概作于苏轼贬居岭南以后。上片写暮春初夏之际的自然景色,蕴含春光美景易逝的叹息。下片写墙内墙外、佳人行人的情景,徒生烦恼转而寂寞失落。此词叙事妙趣横生,抒情缠绵悱恻。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