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的意思和解释(别董大诗意全解欣赏)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与董大的一些情况。高适(700~765)是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他虽然也做过几次官,甚至安史之乱后当过刑部侍郎(有人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官员)等大官。但好像在当官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他的“著名”主要体现在下列4个方面:一是他与唐代另一名诗人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二是他与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三人合称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三是他曾与李白、杜甫这两位诗坛巨星在洛阳相识,并一同游历过不少地方,后来有人称他们为“三贤”;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有个“三贤祠”,就是纪念他们3个人的。四是《旧唐书》上有句话:“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你看,高适不简单吧?

现在,说说董大的情况。董大指的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董庭兰幼年贫困,曾经以乞讨为生;后来刻苦学习音乐,他不仅会弹琴,而且善于作曲,还会写诗。当时的宰相房琯(河南人,字次律)非常欣赏他。唐代诗人崔珏写过一首题为《席间咏琴客》的诗:“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诗中的“七条弦”指的是七弦琴,“此艺”就是指弹奏七弦琴的艺术。盛唐时盛行胡乐,能弹奏或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诗中的“房次律”就是指宰相房琯,“怜”就是爱或喜欢之意。你想能得到宰相欣赏的音乐家,其交往之广,名声之大,自不必说。据说,由于高适也通音律,常与董大切磋,所以成了好朋友。这首《别董大》写于宰相房琯被罢之后,董大也就离开了长安,境况很不好。而当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当时,高适与董大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见了一面。这就是《别董大》的写作背景。

其次,解释几个词语:1.别董大,原诗共二首,这是第一首。董大,即董庭兰,因为排行是老大,所以称董大。2.“千里黄云白日曛”,意思是大片的黄云把太阳遮得昏昏暗暗的;曛(xūn),形容天色昏黄的样子。

最后,赏析这首诗。

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从表面文字上看,这两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短短两句,不仅写出了送别的季节与当天的具体时辰,而且写出了傍晚时风雪交加的寒冷凄凉的情景。我们看到的送别诗中,前两句大多也是写景。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但,他们所写的景物,并不让人感到凄凉,而这首诗却与之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所写是送别时的真实情景;二是高适与董大当时的遭遇与心情极其相似,而又恰逢风雪交加的黄昏,所以,诗人就用渲染环境的手法来倾泻心中雾霾。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如果我们联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会更加理解高适的写作匠心了。想想董大以前的风光,再看看现在的凄凉,一代音乐才人沦落到如此地步,怎不催人泪下!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诗人直接面对董大说的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读者看到这里,会不会有突然之感:刚才还是很悲伤的样子,怎么一下子似乎又高兴起来了?此刻,我想到了《旧唐书》写的那句赞扬高适的话:“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有人评论后两句诗写道:“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有的还说:“踏上征途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说后两句诗是对朋友的劝慰或慰藉,这是对的。但,对“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说话才朴质而豪爽”这样的分析,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后两句诗至少有下面几个含义:

一是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董大看到眼中,必然如同高适一样,会产生凄凉而悲伤的情感;高适知道这一点,为了使董大从消极的情绪中解放出来,于是他言不由衷地说出后两句诗来。当时高适说那句话时的声调与面部表情,恐怕不会有“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的样子吧?大概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而已。我相信董大听了,决不会一扫离愁别绪,恰恰相反,他也许听了会大哭起来呢!

二是诗中的几个词语透露出高适与董大的离别时的情景。一个词是“愁”,另一个词是“莫”,“愁”这个词,写出了董大当时失意与忧伤的样子;“莫”,这里当“不要”讲,这个词透露出的意思是,高适看到董大愁苦的表现,可能就强作笑颜地说道:“你可不要这样呀!”所以,不管是高适还是董大,在这种情景下,决不会有什么高昂的情绪与豪爽的语言,更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是诗人委婉地鼓励董大不要过分悲伤,不要因失去了“宰相房琯”这样的“知音”就心灰意冷,应该相信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人欣赏你的。请注意后一句的“前路”,那是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的:明里是指董大此去所到之处,暗里是指董大此后的前程,即未来的希望。至于“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完全是夸张。但这种夸张又不是毫无根据的吹捧,而是出自内心的赞叹。因为在京城长安就有那么多人赏识的董大,早已是遐迩闻名的大音乐家了,所以,不管走到哪里,也会有“知音”的。其实,董大此后究竟前途如何,不仅董大不知道,就是写这句诗的高适恐怕也只是写诗而已。

所以,一句话:笔者看了古今某些专家对这首诗的某些评论,是有所质疑的。理由如上。这里,也请读者不吝指教!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