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原文(七律到韶山诗词欣赏)

1959年6月25日—27日,66岁的毛主席踏上了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当晚住在韶山宾馆,这个晚上主席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通宵未眠,诗兴勃发,挥笔写下了这首宏伟诗篇。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释

逝川:指时间。见《水调歌头·游泳》注释

黑手高悬霸主鞭:黑手:反革命的血腥魔掌。霸主:指蒋介石。本句和颔联出句,是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

菽:豆类。

遍地英雄:此句原作“人物峥嵘胜昔年”。这里指广大的劳动群众。

译文

离别后多少回梦境里依稀还在故乡,只恨岁月流逝太快,故乡一别就是32年了。想当年,红旗漫卷,农民们建立了自己的武装,而统治者却高高的举起霸主的皮鞭(镇压工农武装)。

正因为有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才换来了世界的天地翻覆。喜看田野里庄稼如浪涛滚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夕阳下炊烟袅袅,到处都是忙了一天的英雄们回家的身影。

诗歌赏析

诗的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逝川,出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意思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别梦依稀”是指别后梦里依稀常在故乡,不知不觉已是32年了,叹时间流逝得很快。

颔联是对32年前革命斗争的回顾。当年革命风起云涌,故乡人民高举革命的旗帜,组织农民协会、自卫军、赤卫军,拿起武器坚决与反动派进行斗争。而反动派利用他们的武装对大革命进行疯狂的血腥镇压。回想起故乡人民与反动派斗争的情形无不令人感动。

颈联,正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的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革命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

尾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丰收的农乐图,看那一望无际的田野,农作物在晚风的吹拂下,翻起重重波浪,夕阳下,炊烟袅袅,到处是劳动了一天的人民公社社员的身影。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里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这画图,不止是描写韶山,也是描写整个新中国。

韶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作者故乡。1927年1月,毛泽东同志回到韶山,用了32天时间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新中国建立前最后一次回到韶山。毛主席考察湖南农民运动三个月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5月21日,湖南军阀许克祥在长沙袭击省总工会,省农民运动协会等革命团体,屠杀革命群众,这就是马日事变(旧时用韵目代日期,马日即21日),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1927年毛主席回到韶山,在与分别时,他在他们家的祠堂毛震公祠,召集当时农民协会开了一次会,他对乡亲们说:“革命要成功,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预计要20年,30年。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家乡。”

时光荏苒,1959年,革命已经成功,新中国即将迎来十周年国庆之际,毛主席再次踏上了离别32年的故土。

1959年,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年轻的共和国正陷入困境,毛主席此时忧心忡忡,但作为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毛主席在故乡,在历史中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这就是: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战胜一切敌人。现在的暂时困难又有什么可怕呢?!中国人民将无往而不胜!

这首七律,作者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毛主席高远的思想境界。

毛主席在1959年6月25—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1月已经32年多,这首诗便是对32年来的斗争和胜利的概括。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