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项羽本要除掉刘邦,但刘邦却提前得知了消息,因此得以逃脱,这么看来刘邦是鸿门宴最大的赢家,毕竟捡了条命回来,但实际上最大的赢家竟然是他。
三国时期可谓是群雄纷起,战乱不断。在这个时期出了许多奇才与枭雄。虽然这一时期比较混乱,但是依然备受人们喜爱。其中最有名的一幕要属鸿门宴,关于这一顿饭局,历史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到底谁才是鸿门宴中最后的赢家,我们一起去分析一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起义在先,六国光复在后,随后项羽挺进咸阳,分封天下,刘邦暗度陈仓,占领三秦,开启了长达四年的楚汉帝位之争。在这之前发生的鸿门宴虽是一场有惊无险的饭局,却是楚汉相争的缩影,或者说是战争结果的提前预演。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鸿门宴上项羽一时之仁放虎归山,最后在四面楚歌中兵败自杀,所以,项羽输了,输的一败涂地。刘邦在项伯、樊哙、张良等人帮助下逃离鸿门,并一举夺取天下,貌似是赢了这盘棋,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输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刘邦在夺取天下时能与部下竭诚相待,共为兄弟,一旦建立汉朝,便心生嫌隙,为了帝位和权力而活。外朝的开国元勋能歼灭就歼灭,内宫的吕后戚夫人争风吃醋衍生为太子之争。无论是外朝还是内宫,刘邦都真正成了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为了江山永固不择手段,不念旧情,时时提防他人。疑心生暗鬼,可以说刘邦赢了天下却输了自己。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刘邦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段肺腑之言(刘邦此生谎言太多,但是这句绝对是心里话),在这汉初三杰,乃至整个楚汉棋局中的过客,唯有萧何是赢家。
要说萧何的目光,真不是一般人能相比的。初为小小功曹,他不结交高官望族,反而与屠夫樊哙、车夫夏侯婴,狱掾曹参、吹鼓手周勃等市井小人物成莫逆之交,尤其是对泗水亭长刘邦别有一番感情。萧何独具慧眼地看出刘邦风度不凡,为帝王之相,便将自己的一生压在了这个小混混身上,不仅格外照顾他,还利用职权袒护他和他家人。
事实证明,这种“奇货可居”的眼光为他换来一生的荣华富贵。萧何自此以后紧随刘邦身旁,出谋划策,凭借“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功劳位居众卿之首,被封为“开国第一侯”,封妻荫子,食邑万户,并且可以剑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须脱鞋,贵族、大臣佩剑,秦制上殿不得佩剑。剑履上殿,即穿鞋佩剑直入殿堂,这是一种君王对臣子极高的礼遇。
三国时,董卓就曾“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功高宜震主,萧何也不例外,面对刘邦的猜忌曾入狱,但不久就被释放,“使持节赦出相国”,刘邦亲自迎其出狱,并称其为贤相,明确指出错不在相国而在自己。要皇帝认错本就很难,何况是让刘邦自己打自己的脸。
刘邦晚年欲改立太子,多亏萧何、张良等人诤谏才没成功,这让吕后和继位的惠帝感恩戴德,并且继任丞相。萧何寿终正寝后谥号文终侯,后代袭封为酂侯。《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续酂侯,功臣莫得比焉。”由此可见萧何在刘汉王朝的地位,不仅自己风光,连自己的后代一起风光,哪怕是后代获罪,也可一笔勾销,永享爵位,这在封建社会绝对是凤毛麟角。
韩信一生集王侯将相于一身,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这哥们为人过于高调,凡是必出风头,连刘邦也不放在眼里,终招致杀身之祸,夷灭三族。其实这种人本性不坏,没有心计,重视义气,理想也不宏大,属于思维简单、四肢发达类型,他高调的所作所为无非是想炫耀一番,但是他的主上刘邦却是个小心谨慎,善于捕风捉影的人,这样一对君臣难免会心生嫌隙。最终韩信以谋犯罪论处,功名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