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孙刘联军以弱胜强,大败曹军,三国鼎立由此确立。诸葛亮借东风这个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人们在茶余饭后常常津津乐道。但只要冷静细想,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真能借东风吗?如果不是,那么这里面到底有何玄机呢?其实,“借东风”完全是诸葛亮玩的把戏。诸葛亮自无通天彻地之能,当然也不能借来东风一用。东风本自有,只是人不知,诸葛亮懂《易经》,通晓气候的变化,并善加利用,使弱小的军队借东风之力发挥出最佳的战斗力。
《易经》中有天文,其中有十二卦对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每个月的节气和气候都有相应的规律可循,并符合《易经》的原理。以诸葛亮借东风来说,当时时间为农历的十月,在卦上为坤卦,是纯阴卦,阴极则阳生,因此十月有几天的气温要回升,有一个小阳春的气候。诸葛亮借东风,就是利用了这个气候条件。曹操把战船连锁起来,也源自他识天文、知气候。战船连锁有利于水上作战,只是怕火攻。但曹军的水军在长江上游,位于西北方,东吴水军在下游,位于东南方,农历十月是冬天,吹西北风,东吴缺少火攻条件。对此,诸葛亮、周瑜早就心知肚明。因此,周瑜发愁,愁急攻心,以致忧闷晕厥。于是诸葛亮登台,弄玄虚,借东风。背后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据《易经》,知道某一个气候前后三天,会转东南风。他算准了日子,所以装模作样借东风,兵借火攻,战胜了曹操。曹操兵败赤壁,逃回北方,偶看《易经》,不禁大笑。部众感到奇怪,问他惨败如此,有何可笑。曹操说,我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至今才搞明白了这一段《易经》。这就是农历十月的气候变化。
节气卦中蕴涵着用于军事的密码。农历十月对应坤卦,节是立冬,气是小雪。其他月份也有规律。十一月,也称子月,对应复卦,为一阳初生之时。节是大雪,气是冬至。冬至之夜,时间最长,气温最低,行军作战条件艰苦。之后,白天变长,气温渐升。十二月,对应地泽临卦,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阳爻,阳能不断上升,人体外寒内热,消化力强,此时官兵胃口好,体力好。节是小寒,气是大寒。一月称正月,也称寅月,对应地天泰卦,内卦有三个阳爻,故有“三阳开泰”之说,而且天地交感,人们思想行动敏锐,宜筹划准备军事行动。节是立春,气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对应雷天大壮卦。节是惊蛰,气是春分。惊蛰节时,春雷鸣响,地下蛰伏之虫苏醒出洞,称作惊蛰。此时,人体精神旺盛,宜开展军事行动。三月,对应泽天夬卦。夬卦,外卦为兑,兑为泽,内卦是乾,乾为天。卦象显示,阳能将要全部升完。节是清明,气是谷雨。清明时,天清气爽,和风习习,气候最是宜人,宜休整部队。
四月,对应乾卦,六爻纯阳,阳至极点,故四月闷热之极,最为难受。乾卦纯阳,阳极则阴生,因此四月有几天的气温要下降,节气前后可能吹几天西北风。节是立夏,气是小满。五月,对应天风姤卦,初爻变阴爻。节是芒种,气是夏至。夏至一阴生,能量开始回收,物品容易回潮,需要防潮防霉,人体需保养。六月对应天山遁卦,节是小暑,气是大暑,即所谓三伏天。由于卦象是外卦纯阳,内卦是两阴逼阳,阴气上升,故人体外热内寒,体表在放射能量,内部在收缩储能,人们胃口差,体力也差。七月对应天地否卦,节是立秋,气是处暑。此时,天地两隔,万物肃杀,故有秋风扫落叶之说,官兵杀敌情绪易被发动,宜实施歼灭作战。八月对应风地观卦,节是白露,气是秋分。秋分宛如春分,气候适宜,白昼等长。九月对应山地剥卦,节是寒露,气是霜降。卦象为五阴剥阳,宜谦退内守。
《易经》博大精深,其军事应用更是奥妙莫测,笔者实难窥其径,这里只是抛砖引玉,以待来者。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