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胡子”治山40年(张大胡子)

张大胡子(“张大胡子”治山40年)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张国华组建青年突击队为万亩荒山植绿开始,到创办全国首家板栗专业合作社带富3万农户,再到建起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喜峰雄关大刀百思特网园,这位来自燕山深处的普通农民,正一步步将自己的誓言变成现实,而往日的穷山窝已蝶变为花果山。

张国华带领乡亲们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城”,还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一条治荒、绿坡、富民的生态发展之路。因留有一副花白的长胡子,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张大胡子”。

张国华在查看成熟的栗子。

“有树才会有希望,有林才能换来绿水青山”

张国华今年65岁,打小就在长城脚下的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滦阳镇喜峰口一带生活。这里是冀东地区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更是京津唐生态重要涵养地。

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20出头的张国华担任宋庄子大队大队长,面对“人多地少没口粮”的窘境,他把目光盯在了千百年来一直沉睡的荒山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把咱这穷山窝绿化成花果山,乡亲们就会有好日子过!”

从小就有一股倔强劲儿的张国华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于是,他走家串户费尽口舌搞宣传联络。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一支300人的青年突击队组建完成。每天天刚放亮,他就扛起铁镐,带领队员们上山,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点山泉水,累了就原地坐一会儿,一干就是一整天。就这样,张国华带头打响了十里八村“绿化荒山、治山植果”的“第一枪”。

1986年,作为“三北”防护林第二期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环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开始实施,迁西是重点县之一。当时的喜峰口乡成立民兵教导队,张国华被乡武装部抽到教导队任指导员,负责指导全乡开展“三北”造林工程。

“有树才有希望,绿化造福子孙,这是国家实施的大好事,再苦再累也得干好!”在全乡“三北”造林工程誓师会上,张国华的话掷地有声。

俗话说,苦干实干还需巧干。张国华总是积极向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借鉴县内汉儿庄、洒河桥等地“山顶青松带帽、山腰板栗缠腰、山脚瓜果梨桃”的“围山转”造林模式,在全乡村庄河系打造“杨柳堤岸环绕”造林绿化工程。经过几年奋战,辖区内李家峪、石梯子、铁门关、苇子峪、宋庄子等7个村的荒山和河系全部完成植树造林绿化任务,开挖“围山转”林地3万多亩,栽植各种林木30多万株,绿了山坡美了山窝。

“围山转”治山绿坡工程。

“板栗一举多得,既要让它长叶子,更要结票子”

树栽上了,张国华经商的脚步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越走越快。他建起当地第一家加油站,还做过6年的“铁矿老板”,但这些,都没挡住他荒山造绿的脚步和信心。

心里挂念着他和队员们种的树、造的林,不论多忙,张国华都会跑到山岗上查看一下林木长势。用他的话说,“我是一个农民,我对树木有着特殊的感情!”

10年间,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昔日的板栗苗也开始结出硕果,然而,板栗的销售问题又摆在了他的眼前。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成立板栗收购专业公司,专门从当地栗农手中收购板栗,进行初加工后外销,一举为广大栗农解决了板栗销路问题。由此,栗农开荒栽树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造林规模愈来愈大。                           

创业艰辛,转型不易。随着“三北”造林工程的逐渐深入,板栗产量也日益增多,加上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商贩之间竞争激烈,各地板栗品质不一,丰产不增收,“栗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以板栗为主的迁西经济林产业受到巨大冲击。

“‘三北’造林工程既要长叶子,更要长票子,只有这样,群众植树造林、科学管理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张国华陷入了沉思,他在勾画林果产业绿色发展新蓝图。

2002年,张国华独辟蹊径,以石梯子村为试点,在全国板栗行业最早成立板栗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板栗林按有机农业标准种植,合作社则对社员实行保护价收购。当年秋天,合作社社员的上万斤板栗就卖出了比迁西县其他地区每公斤高出2元的价格。栗农们得到了实惠,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试点成功了,要求入社的栗农也越来越多。张国华采取“公司+合作社+社员+农户+基地+科教+服务+品牌+市场”的“9+1”合作共同体发展新模式,造林治荒、生态富民相得益彰。

统一标准化生产。与10多个村合作建设“三北”造林板栗生产基地,指导栗农进行无公害化生产,被原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板栗生产基地。

统一商标品牌。注册了“张大胡子”和“喜峰口”两个河北省著名商标,提出“对每一颗板栗负责,用道德血液铸就品牌”的承诺,成功研制开发了真空包装栗仁、栗蓉包、板栗粉百思特网、干炒板栗、板栗酒等30多种深加工产品。    

统一连锁销售。推行加盟店连锁经营和网上销售模式,与山西等地客商建立战略代销联盟,至今,已在全国各地开办了70余家连锁店。

目前,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已拥有板栗基地3万亩,年销售板栗3000多吨,辐射带动农户3万余人,为社员增收3000多万元。

喜峰雄关大刀园里400年树龄的华盖栗神树。

“文旅融合长久远,我要留下取之不尽的绿色矿山”

树多了,山绿了,天蓝了,水清了,远处的长城有时也会在绿色里若隐若现。

2003年,张国华又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自愿放弃经营多年的铁矿,投资建设喜峰雄关大刀园景区。

小时候,他总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述1933年喜峰口长城抗战的故事。《大刀进行曲》是他儿时学会的第一首歌。正是这种情怀,让他下决心把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有机结合,建景区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生态饭、挣下文化钱。

起初,张国华的举动遭到亲友们的一致反对,都说他脑子“进水了”。可张国华却力排众议:“铁矿资源迟早会枯竭,而旅游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这事我干定了!”

2003年开始,张国华承包了喜峰口长城抗战旧址东侧楼沟上千亩荒山,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长城抗战纪念林、纪念碑、博物馆、百年栗林保护区、主题雕塑、大刀礼赞等景点建设。

2008年,景区实施“红带绿、绿带富”工程,建设集休闲、赏花、采摘、爬山为一体的喜峰口板栗旅游观光产业园,并主动与50多农户合作,帮助他们建设高标准农家乐,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2017年,原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将“河北迁西国家板栗公园”喜峰口片区的2万亩“三北”造林的板栗园纳入国家板栗公园建设范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被列为国百思特网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并成功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喜峰雄关大刀园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万人次。

张国华,这位普通的山里汉子,用40年的汗水,换来了青山绿水,换来了生态发展,也换来了金山银山。

特别声明(本站非电商站,不做网上交易):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