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翻译及注释(杜甫的月夜赏析)

月 夜

唐 •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唐 • 杜甫

来自古典诗词悦读

00:00

01:11

【词句注释】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2.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3.怜:想。

4.未解:尚不懂得。

5.“香雾”两句: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6.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7.虚幌(huǎng):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8.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眼泪留下的痕迹。

【白话译文】

今夜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作品赏析】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想念儿女、体贴妻子的情感;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诗人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今夜”,实指今夜,也希望只有“今夜”;“鄜州”,妻室所在的地方;“闺中”,指代妻子。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从对方着笔,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望月,思念长安的丈夫。构思独特,曲折深婉。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孤单落寞的凄楚情状,既显示了夫妻之间往日相守的深情,又饱含诗人对妻子独居异地的怜惜之情,而且还与下联的“未解忆长安”、尾联的“双照”照应。所以,“独看”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颔联联想“小儿女”的情状:孩子还小,既不懂父亲在长安处境的危恶,更不懂母亲是怎样牵肠挂肚地思念他们远在长安的父亲。小儿女的“不解”衬托妻子的“独看”,并点明“独看”在于“忆长安”。不仅忆身在长安的夫君,更忆以往全家在长安团聚的美好时光,盼望重回长安完聚,从而加重了看月时的孤独,使“忆”更加悲切落寞。“遥怜”,相隔遥远,即使爱怜也无济于事,更突出了孤单凄恻的情怀。这些都是对“独看”的进一步延伸。

颈联进一步描绘妻子看月忆长安的情状:“香雾”和“清辉”写环境的清丽;“云鬟”和“玉臂”写妻子的秀美;“湿”和“寒”都是在月下呆得太久了的结果。深夜不寐,久久在月下徘徊凝望,秋夜的雾气沾湿了秀发,清冷的月光洒满洁白如玉的双臂,思念的泪水正充盈眼眶……美丽专情的妻子形象跃然纸上,联想中渗透着诗人对妻子无限关爱的深情,语丽情悲。

尾联正面抒写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思念:“何时”对应“今夜”;“虚幌”,薄而透明的窗帘,照应“闺中”;“双照”对应“独看”。什么时候才能共倚窗帷、共赏明月、共诉离情?这一问,是诗人与家人团聚的殷切期盼,伉俪情深、相思如渴,尽在其中;又是诗人渴望故土收复、战乱止息、天下人都能阖家团聚的美好愿望,感时忧国、关怀苍生,暗含其里。借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全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工,结构巧妙,笔法婉曲。它先作反叙,再行旁衬,复设想象,更加照应,首尾关合,章法紧密,境界深远,在艺术上已完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