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全诗(润物细无声蕴含的哲理)

春夜喜雨(必背)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此时的杜甫,已经结束了流离转徙的生活,在成都草堂定居了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拥有农人一样深厚的情感,当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写字下了首以景抒情的诗作。

阅读这首诗,要抓住诗中的“诗眼”、关键词。

从诗题看,这首诗是描写春夜之雨的,而最能表达情感的字是“喜”字,全诗紧扣这个“喜”来描写春雨、抒发情感,阅读时抓住这个关键词,就容易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和结构。

首联,紧扣“喜”字点题:为什么喜雨?因为雨好,好在何处?因为春雨如人,知道时节,当春发生,通俗地说,春雨之所以令人可喜,是因为下得正是时候。阅读此联时同样要抓住关键词“知”字,拟人手法的运用,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突出了春雨之“好”。

颔联紧扣首联描写“好雨”的情态:春雨之“好”,不仅好在适时,而且好在无声地“润物”。理解这一联的关键词应该是个“潜”字,这里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具体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春雨有意“润物”,默默无声,无意讨“好”。一个“潜”字,更具体地突出了好雨的可喜之处,形象而生动。

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夜色,看似没有写雨,没有扣住“喜”字,但细品之后,你会发现,这一联的两句,通过“云俱黑”“火独明”等词语的鲜明对比,具体展示出雨夜美丽的景色,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喜”雨之情。因为有雨,所以“云俱黑”,因为“云俱黑”,才更衬托出江船上的“火独明”,夜雨之景,别具一番风味。

尾联由前面的实写变为虚写,想象出明天早上锦官城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和首联中的“好雨”,一夜“好雨”,润泽万物,诗人满怀喜悦地想象: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阅读此联,应抓住“红湿”“花重”等关键词,从中体会诗人紧扣春雨细腻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内心感受。

全诗以题中的“喜”字贯穿全诗,首联直抒胸臆赞美“知时节”的“好雨”,颔联从听觉角度描写,以“潜”字和“细”字等突出春雨润物无声之美,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美景,尾联通过想象描写出雨后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沉甸甸花朵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的喜雨之情达到了高潮。

所以,阅读《春夜喜雨》,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还要抓住每联中的关键词,这样,既可以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也可以精准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