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全诗(杜甫望月全诗赏析)

提起杜甫的诗作,人们最熟悉的一首恐怕是写东岳泰山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虽是杜甫早期作品,却凸显诗圣功力。明代周珽评为“只言片语,说得泰岳色气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胆。”更被乾隆皇帝评为“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

根据杜甫的生平可知,写这首诗时,杜甫刚以落第结束了他的第一次科考,离开长安去齐鲁游历。尽管科考失败,但是杜甫并不气馁,因为看不上主考官的才华,他甚至是拂袖而去。杜甫基本上与开元盛世同龄,从小到大见识到的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他对生活的艰辛没有太多感受,对人生充满期待。从小胸怀大志的杜甫认为这次只是运气不好遇到了昏官,他还期待来日大放异彩。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这首诗在杜甫的三首同名《望岳》(另两首是中年所作的望西岳华山和暮年所作的望南岳衡山)中最朝气蓬勃。

开篇两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历来令众多诗评者倾倒。岱宗,泰山的尊称。夫,语气助词。诗人以问句起笔,“起句之超然者也”,不同凡响。接着,又给出了超出读者想象的答案。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齐鲁亦指山东大地。青,山色。未了,没有完,不间断。泰山是怎样的雄浑壮阔?从齐地到鲁地,山色延绵不绝。这是对泰山的总括。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指聚集。神秀,神奇秀美,自然之灵气。阴阳,指山南山北。割,分割,分开。昏晓意为黄昏和清晨。泰山凝聚了大自然的灵气,山南山北明暗不同,若早晨和黄昏,可知山之高耸。这是对泰山的近望,进一步的细致观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看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归鸟,鸟飞入山林。决眦,眼眶要裂开了。这是对泰山更细致的观察,是凝望,细致到看云出,看鸟入。诗人与山共呼吸,看云起则心胸激荡,看飞鸟目不转睛,也体现出诗人对泰山发自内心的赏识、赞美。

如果这首诗仅是对泰山伏拜在地的咏叹,则难免空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融入了自己的志意。杜甫满怀壮志,尽管暂时没有机会建功立业,但他坚信凭借自己傲人之才华,一定可以卓尔不凡。会当,将要。凌,登上。泰山这样伟岸,诗人却正打算攀登。等登上最高峰,其他山峰都算不了什么。这是对泰山假想的、俯视的视角。

因此,有学者评论说,诗题是《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通过视角的不断转换,诗人的心境也在步步提升,从远距离的叹为观止,到近距离的细致体会,再到攀登之雄心油然而发。全诗洋溢着朝气和积极的情感。

然而,从开元二十五年李林甫当政后,大唐王朝便开始走上下坡的道路。身在民间、初出茅庐的杜甫并不知道这些。他仍然在意气风发地等待机会。他也不知道等在前方的是腰斩唐代繁华的安史之乱和无尽的战乱、磨难。

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被调任七品下的华州司功参军。官阶、俸禄虽有提升,但远离朝廷,不可能再参与重要的政务。在华州任上,条件艰苦,公簿多而且急,上司对杜甫也不够尊重,杜甫感到非常不适。整日面对西岳华山,杜甫写了第二首《望岳》(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大历四年(769),离开夔州后的杜甫一路漂荡,抵达了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可惜韦之晋在四月就被调任潭州,上任后便病故了。在衡州失去了依靠,入夏天气又热,杜甫也只得带家人返回潭州。

尽管流离失所,杜甫还是游览了衡山,并写了第三首望岳(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全诗肃穆庄重,“以明德唯馨之意勖励守土,尤有立言之旨,非徒得郊擅登歌气象”。杜甫才华横溢,青年时壮志凌云,却一生蹉跎、历尽摧折,但他始终坚持顽强,不忘苍生——他的精神与诗笔共同成就了他诗圣的地位,令后世敬仰。(辛上邪)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