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执法原文及翻译(张释之公正执法典故)

原文

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②出,乘舆③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④。

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⑤,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⑥,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⑦柔和,令⑧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⑨当⑩之罚金!”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⑪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⑫措其手足?唯⑬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⑭也。”

注释

  1. :指汉文帝。
  2. :跑。
  3. 乘舆:指皇帝或诸侯所乘坐的车子。
  4. 廷尉:古代官名,是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
  5. 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
  6. 奏当:审案完毕向皇帝禀告处罪意见。当,判罪。
  7. :幸而,幸亏。
  8. :假使,假设。
  9. :竟,居然。
  10. :判罪。
  11. :在,当。
  12. 安所:何处。
  13. :表示希望、祈使。
  14. :对的,正确的。

译文

汉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汉文帝乘坐的那辆车的马受到了惊吓。于是命令骑兵逮捕这个人,交给廷尉处理。

张释之审问这个人,这个人说:“我是县里的人,听到了清道禁止通行的命令,就躲藏在桥下。过了很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看见了皇帝的车队,就马上逃走。”

廷尉向皇帝禀告判决结果,说他一个人违反了禁止通行的命令,应该处以罚金。

汉文帝愤怒地说:“这个人接近并惊吓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温和顺从,假使是别的马,难道不会伤害到我吗?可是廷尉居然判处他罚金!”

张释之说:“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被百姓相信了。如果在当时,皇上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处理,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表率,一旦有偏差,天下的执法者都会随着发生偏差,百姓不就没有办法应对了吗?希望陛下明察。”

过了很久,汉文帝说:“廷尉的判罪是正确的。”

文言知识

说“走”:“走”的本义是“跑,奔跑”。如上文中的“有一人从桥下走出”,又如“走马观花”。

“走”在文言文中还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逃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指“往,前往”。如《淮南子·说林训》:“渔者走渊,木者走山”。
  • 指“泄漏,漏出”。如《西游记》:“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
  • 指“供驱使的,供使役的”。如成语“贩夫走卒”。
  • 指“泛指兽类”。如《西京赋》:“上无逸飞,下无遗走”。

人物故事

张释之,字季,堵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人,西汉时期的名臣,法学家。

张释之一开始十年都没有得到升迁,后来才升任廷尉。他以执法公正、刚直不阿闻名,当时的人称赞“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下面再讲述二则关于张释之的故事。

弹劾太子

张释之早期曾任公车令,掌管宫门事宜。

有一次,太子刘启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法令。

张释之当即就追了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进宫,并以“大不敬”的罪名向汉文帝检举揭发。

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赔罪,说:“都怪我教子不严。”薄太后知道后,也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和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

汉文帝也因此觉察到张释之的与众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结袜王生

西汉初期,有一位著名的隐士王生,喜好黄老之学,很受当时人的尊重。

有一次,汉文帝召他入朝,当时三公九卿都在场。

王生说:“我的袜带松脱了。”然后回过头对张释之说:“你来给我结好袜带!”张释之没有犹豫,上前跪下给王生结好袜带。

事后,有人问王生:“你为什么在朝廷上当众羞辱张廷尉,让他给你结袜带?”

王生说:“我年纪大了,又地位低下,料想也帮不上张廷尉什么忙。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故意羞辱他,正是为了增强他的名声。”

各位大臣们听到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更加敬重张释之。

后来人们就用“王生袜”“结袜”作为礼贤下士的典故。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启发与借鉴

张释之面对皇帝的斥责,没有唯唯诺诺、明哲保身,而是敢于直言进谏、据理力争,最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公平正义。百姓口中的“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

除了《史记》之外,《汉书》、《资治通鉴》均记载了张释之的事迹,使他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敬仰。

“法者,天下之公器”,秉公执法是每一位司法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则是人民最朴素、最基本的要求。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