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王维(九月九日的注释和译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盛唐大诗人王维,少年好学,才华出众。为了游学仕进,年方十六,便辞别双亲,来到东都洛阳。次年,又只身西去唐朝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九月九日重阳节,天高气爽,丹桂飘香。长安城中,家家户户呼亲唤朋,三五成群,热热闹闹地争着出城登山眺远。此前,每家每户都忙着准备过节的物品,暂时在外的人们也纷纷回到家中,以便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地过节。作为少年客子的诗人,目睹这一切热闹的景象,一面感到自己孤孑一身,形影相吊;一面加倍地思念起家中的双亲和亲如手足的兄弟。在诗人的脑海中,不时浮现严父慈母的面庞和呵护自己的情景,不时出现与兄弟一起读书、游玩的情状。诗人深深体味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客居异乡的孤寂。特别是面对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诗人回忆起以往一家团聚,高高兴兴地过节的情形,回想着举家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等细节,何等赏心悦目,令人愉快!可是现在自己独处异地,无法同亲人一起过节了,伴随自己的只是无穷的孤单和冷寂。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将诗人思亲怀乡之情推向了高潮,不由得从心底深处吟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充溢真情的名句。

说到重阳节登高、插茱英的习俗,古人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东汉时,汝南有个人叫桓景,家中靠务农维生。有一年,汝南地区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横尸遍野。桓景的父母也在这场瘟疫中去世了。桓景决心访仙求道,学法术,驱瘟魔。他翻山越岭,四处寻找,也没有找到仙人的踪迹。一天,正当他走得精疲力尽的时候,忽见一只白鸽在前面向他点头。桓景走近时,那只白鸽忽又飞起两三丈远,又在前面停 下向桓景不断地点头。就这样,桓景随着白鸽翻过几座大山,终于见到了一座古庙,上书“费长房仙居”五个金字。桓景虔诚地跪着求见,第三天庙门终于大开,出来一位白须长者,收下了这位诚心诚意为民除害的徒弟。从此桓景就跟着师父刻苦练武。

第二年九月的一天,桓景正在熟练地舞剑,师父费长房走来对他说:“九月九日,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为害,你赶快回去救助百姓降伏瘟魔。我给你一包茱萸,一坛菊花酒,让你家乡父老妇幼登高避灾。”桓景回到家乡,遵照师父嘱咐,重九日一早,便带领家人和众乡亲,登上了山顶。他将茱萸分给众人插在头上,说这样瘟魔就不敢靠近了;又叫大家呷一口菊花酒,说如此便不会染上瘟疫了。然后自己拿着青龙剑返回家中,准备制服瘟魔。不一会,汝河瘟魔冲出河面,驾着妖风奔向河边村庄,家家户户却不见人影。抬头一看,人们正在高山上。瘟魔窜向山脚,只觉菊花酒气息攒心,茱萸辛烈异香摧腑,不得不赶紧退回。这时,桓景挥剑刺魔,终将瘟魔刺倒在地。从此,汝南再也没有瘟疫施虐了。消息传出,各地纷纷仿效,每逢九月九日,家家户插戴茱萸,携带菊花酒上山登高。久而久之,成为习俗。

当然,这个故事有荒诞迷信的成分,但从中可见古人征服瘟疫的愿望和方法。到了唐代,这种习俗的游乐、健身之意更多于避灾辟邪之意了。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