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兰花的诗句古诗(兰花的著名诗句大全)

中国人栽培兰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春兰、惠兰,还是建兰、墨兰,其叶修长,其花芬芳,以质朴文静的气质为世人所喜爱,并被赋予高洁典雅的品格。古人对兰花颇有偏好,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所以咏兰诗层出不穷,让人品味不尽。

宋代咏兰诗从作者的创作心态和表现手法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侧重描写兰花的自然形态,透过对兰花外在姿态如花色、香气等的观赏与描绘,传达作者自身的审美体验,不仅逼真再现兰花外观,更力求神似致力于写出兰花或墨兰的神韵姿态。第二类着眼于作者内心的情感抒发,诗人多藉兰花以言志抒怀,透过兰花的本质特色与生长环境,借喻自身美好的道德情操。

一、不与恶草同流

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以兰、芷等香草变为萧、艾等恶草,比喻士人改变气节。“萧艾”遂代称君子避之、不与之同流的恶草,如张咏(946-1015)《萧兰》:

种萧芳兰中,萧生兰亦瘁。

它日秋风来,萧兰一齐败。

自古贤者心,所忧在民泰。

不复梦周公,中夜独慷慨。

张咏,字复之,号乖崖,谥忠定,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人,亦称张忠定、张乖崖。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为太宗、真宗两朝名臣,着有《张乖崖集》。其为人刚毅正直、清节自立,为时人及后世所推重。

诗题以“萧兰”并列,诗作前半段感叹萧兰并植会使二者皆荒秽芜瘁,比喻君子若与小人共处,最后必会沦于衰颓丧败;后半段诗人引孔子梦周公典,流露忧国忧民、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情怀。

梅尧臣(1002-1060)《和石昌言学士官舍十题‧兰》首先提出兰有特殊的馨香以区别萧艾:

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

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

石昌言(995—1057),字扬休,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为唐代兵部郎中石仲览后人,原籍江都,祖辈迁至眉州。十八岁州举进士,与司马光同年。善为诗,与司马光、苏轼、梅尧臣等人常有唱和之作,累官至中书舍人,终官知制诰。

本诗首句先点出“楚泽多兰”此一客观地理与历史事实,屈原于《楚辞》中列举许多以兰为名的植物,故说“人未辨”。接着从兰的清香得到启发,如果无法辨认香草杜若与恶草萧艾的话,那就用袭衣之芳馨来当成鉴别准则。从空间上来看,是馨香四溢、香满人鼻,从时间上来看,是屈原人格、楚辞传统的延续与再现。诗人透过兰花寄寓本身洁身自好的坚定心志,并点出萧艾等恶草终究无法如兰香般长存世间。

二、不与桃李争芳

兰虽和大部分花卉一样,在春天开花,但因生于深山幽谷,不到人间尘世与桃李争艳,文人大多以此喻兰之清标高节,以兰为雅、以桃李为俗。如饶节(1065-1119)《灌兰一首》“看渠吐胸中,一洗桃李俗。”而透过雅与俗的比照,不仅寄托诗人的隐逸思想,更凸显兰花不随波逐流的特色,见以下二诗:

《入忠轩书院咏兰》

阶庭暂托根,只与绿苔亲。

自少枝条分,不争花卉春。

轻寒青瘦硬,出槛紫鲜新。

风雨时吹洗,含芬待主人。

许棐,字忱夫,浙江海盐(今浙江海盐)人,南宋理宗嘉熙年间隐居秦溪,于水南种梅数十树,旁建书斋,因自号梅屋,室中对悬白居易、苏轼二像事之,着有《梅屋诗稿》。

此诗前二句以象征清节的松与竹设喻以对比桃李,竹底松根与兰花皆“惯寂寥”,不肯随桃李一同媚俗附庸。而“惯寂寥”与“媚儿曹”的对比,引出三四句兰花之“高名”,诗人正面赞颂兰花之名于《离骚》中压倒群芳,但末句转折写若屈原没有大量关注到兰花,则生性喜幽独、不想为世所知的兰花将沉潜山林,更能与其“高名”相符。此诗末句可谓神来一笔之作,宋末元初宋无(1260-1340)咏《兰》,即借鉴入其诗中:“分向湖山伴野蒿,偶并香草入离骚。清名悔出群芳上,不入离骚更自高。”

《萧兰》

竹底松根惯寂寥,肯随桃李媚儿曹。

高名压尽离骚卷,不入离骚更自高。

丘葵,又作邱葵,字吉甫,号钓矶,南宋泉州同安(今金门)人,为朱熹四传弟子,时称“泉南名贤”。宋亡后不仕,隐居海岛,今有《周礼补亡》、《钓矶诗集》存世。

《入忠轩书院咏兰》首句“暂”字意指兰花本生深山,隐含不得已而暂时托根于书院阶庭之意,因生性幽独,故“只与绿苔亲”。诗人不写庭阶他物,独以亦生阶庭的“绿苔”入诗,使得平时不显眼的绿苔,在诗人笔下能与兰花为伍,颇具新意。第四句的“不争”看似与世无争、不求功名,但末二句“风雨时吹洗,含芬待主人”,却蕴含默默等待,希望知音见赏之情。

三、兰为国香

兰于先秦即享有“国香”之美誉,诗人咏兰亦常以“国香”代称之,如丁谓(966—1037)《兰》:

彼羡南陔子,其谁粉署郎。

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

屡结骚人佩,时飘郑国香。

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

此诗用典,以“南陔子”、“粉署郎”、“骚人佩”、“郑国香”、“九畹”、“十步”来代称兰花,前五者语出《诗经》、《离骚》、《左传》、《汉官仪》。而以“十步”名之,典出乔彝《幽兰赋》“薄秋风而香盈十步,汛皓露则花飞九畹。”

韩伯庸《幽兰赋》亦载:“芬芳十步之内,繁华九畹之中。”可知“十步”与“九畹”相对,指兰随风飘香不绝,十步之内皆可闻其香,故以“十步”作为兰的代称。

刘宰(1167—1240)《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其三》:

鶗鴂潜消百草芳,清芬散逐楚风扬。

洛阳姚魏空增价,愧死嵓隈有国香。

刘宰,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镇江金坛(今江苏常州)人,历任真州司法参军、知泰兴县、浙东仓使干官,以不乐韩侂胄用兵,遂引退,屏居云茅山之漫塘三十余年。其间虽一再征召,皆不就,着有《漫塘文集》。

首句用典《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诗人反用其意,兰吐芬芳,清风远播。“洛阳姚魏”语出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指两种牡丹名品:“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诗人以俗世名贵的花种,对比在山坳岩穴中生长的兰花,“空增价”、“愧死”更衬得兰花“国香”二字的清高自持,亦可见诗人自喻之意。

四、 家国之叹

南宋诗人经历北方故土沦丧的家国离乱,多藉文学作品表达心中的悲痛与慨叹,如赵蕃(1143-1229)《幽兰坡》:

斗坡能曲折,乱石故峥嵘。

篁竹几成蔽,幽兰何处生。

赵蕃,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江西上饶)。师从刘清之,任太和(今江西泰和)主簿时与杨万里多有酬唱,后调辰州(今湖南阮陵)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官。居家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诗风宗法黄庭坚,对江西诗派有所继承与发展,与韩淲(号涧泉)合称“二泉先生”。

赵蕃一生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五朝,孝宗中兴之后的几任皇帝在位时间皆不长,朝廷混乱、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使诗人产生忧国忧家之感。此诗末句藉幽兰发出百姓何处着根的叹问,诗人忧时伤国的情怀跃然纸上。

再看陆游(1125-1209)《兰》:

南岩路最近,饭已时散策。

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获。

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

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

首句“南岩”指绍兴南边的会稽山,诗人饭罢拄杖散步,偶闻兰香急寻但不得。生世二句说明“遽求乃弗获”的原因,系指兰花本居深山幽谷,不愿娱世媚俗而为人所得。结尾无心二句用谢玄及刘备典,呼应生于幽谷的兰花不想托身阶庭,恐因对门挡路而任人除去。

这是一首咏物寄情之作,诗人一生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渴望王师北伐收复失地,可惜壮志难酬,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主和派的排挤与打压,但诗人仍不屈不挠,怀有强烈爱国情怀,以及铁血般的傲骨与勇气。此诗表面上写采兰、求兰的经过与“弗获”的原因,实际上透过对幽兰本性的诠释与赞颂,寄寓自己洁身自好、不随从流俗的美好道德情操。

兰花从先秦孔子、屈原以降,承袭比德抒情传统,君子佩兰已成为深谷自芳、不与杂草同流、不与桃李争艳的高洁象征。诗人将一己风骨透过兰花的君子形象呈现出来,以兰花不与萧艾等恶草同流、不在春天与桃李花争艳为喻,寄寓自身人格节操,以及对理想的坚持与期望。宋人追求淡泊、超然的审美情趣,使咏兰诗不只包含士之不遇的悲苦惆怅,更衬诗人高洁淡远的隐逸之思。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