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福字是传统年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那么春节贴福字有什么讲究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春节贴福字有什么讲究
“倒”与“到”同音,“倒福”取其意是“福到了”。所以现在贴的“福”字中,会看到有“正福和“倒福”两种斗方体式。
贴福字的时间应该截止在年三十中午之前,不可在年三十太阳落下之后贴。而贴的顺序是从外往里贴,先贴迎门福,再贴门福,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才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从外面流进来了。
倒福斗方,要坐北朝南贴在门厅的正前方,这叫“福入厅堂”,但一家只可贴一个。
正福斗方是坐东面西贴,意味着“福如东海”,一屋只能贴一个。有的把倒福贴在大门和大门外,都是由于不懂讲究所致。该处福字必须为正福,何处贴什么样的福字都有其固定的分类和讲究的,不可随心所欲乱贴。
首先,大门的福字必须正贴,不接受任何反驳。
其次,垃圾桶或者厕所门上的福字要倒着贴。
最后,如果家里有灾祸,可以将大门的福字倒贴,寓有转运之意。
为什么过春节要放鞭炮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拜年贺岁
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
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
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人的生日”
亦称“人胜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大年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要祭天
大年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祭石头生辰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四:试花灯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
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春节应该吃什么
1.汤圆
在南方春节的早上都会煮几个汤圆来吃,寓意着团团圆圆,但是汤圆在其他节日也是可以吃的,比如元宵节,象征着一家人幸福美满,阖家欢乐。
2.饺子
这是北方人民过年时必须吃的一道传统美食,而且在吃完饺子之后是必须把饺子汤喝了的,因为这样才代表着圆满的意思,但是在南方却没有这个习惯。吃饺子是因为外形特别像元宝,而且他们还会在里面放硬币,有着招财进宝的意思,如果有人吃到了带有硬币的饺子,这个人今年就会发大财。
3.腊肠
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吃的食物,他们会在春节前就开始腊肠的准备工作,有甜的,辣的,味道相当好,都是用五花肉和肠子添加其他调味料做出来的,想吃的时候在水里煮熟了切好就可以吃了。
农历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有“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农历十月)的初一为“年”。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沿用秦代颛顼历,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年”。汉武帝时,由于屡次改历,历法很不准确,出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的错乱现象,他便命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改《颛顼历》,以夏历为依据,另作《太初历》,以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年”。由此真月初一为春节的习俗就由此确定了下来。
春节贴福字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