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原文翻译 寄李儋元锡翻译及赏析

记得早年听叶嘉莹先生讲诗歌,印象最深的是一首寄友诗,在先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一个忧郁而又责任感强烈的诗人仿佛就在眼前,今天我们就再读一遍这首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全诗如下:

(叶嘉莹先生在朗读)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737-792),是京兆万年(现在的陕西西安)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从汉代到唐代,韦氏家族人才辈出,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不但贵宦叠出,文学方面也不乏人才。《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中唐前期的韦应物,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画像)

韦应物自15岁起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伴君王游幸。由此养成了豪纵不羁的性格,由此横行乡里,为乡人所苦。“安史之乱”暴发,唐玄宗逃往蜀地,韦应物由此流落失职,由此开始立志读书,少私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等职。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苏州是后世对韦应物最常见的称呼,比如《红楼梦》里就曾提及。原因是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届满之后,再没有得到新的任命,此时的他一贫如洗,居然连回京待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的路费也没有(可见他真的是一清如水的清官,这跟他的诗歌中表达的观念是一致的。)于是他只能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之后,他就客死他乡。也算是清官里的典型。

(诗意图)

今天要说的这首诗写于韦应物从比部员外郎职上调任滁州刺史之后的第二年。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好朋友,两人在长安时,经常在一起唱酬应和。建中四年(即783年)春天,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这时李儋元锡任殿中侍御史,长安一别,李儋牵挂在京外的韦应物,于是托人问候。第二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回赠李儋,算作应答。我们来看这首诗。

开篇一联“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算是记事,也是平铺描记写诗的缘由。从去看春天到今年春天,分别已经满一年了。我们说过,最好的诗,就是这种把情绪写在大白话里的诗,看似淡淡一说,时光只过了一年,其实,却道出了时光流转,生命易逝的忧郁和与春天情绪不合的萧索感。

(诗意图)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情绪再次铺垫,“世事茫茫”既指自己仕途的流转,也叹息国家的前途。这个时间段,皇帝还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一个地方官,自己的皇帝流亡在外,而且情况不明,诗人感觉到自己个人前途无常,家国前途难料,由此忧愁苦闷,独自难眠,春光美好是这种愁惨的世态人情的反衬,春光虽好,但情绪低落。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思想矛盾进一步升级,诗人想到自己多病的身体,愈发想要辞官归隐;但他马上想到自己治下流亡的百姓,贫穷的百姓在自己的治下逃亡流转,有为官良心的好官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愧对朝廷的俸禄,于是,又不能一走了之,显然,最后他选择了继续为官,继续为民父母,继续拿微薄的俸禄(我们说过,当时大部分官员俸禄都不足以养家)。

(西楼望月几回圆)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听说老友要过来相见,我已经等不及了,这样的家国情景,实在需要有个朋友来排解慰藉。为了等待朋友的到来,天边的明月已经圆了好多回了。这是盼望 ,是对好友来访的急切盼望。

这首诗的最突出特点有二:1、景美而情不欢。在无边的春色面前,诗人的情绪却因为世事难料而无边忧郁;2、家国情怀良心官。“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一联被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在对底层百姓负责这一点上,他跟韦应物是相通的。

把家国情怀无缝揉入对朋友的个人情感之内,这是这首诗的最高明处。在我们无数次读到这首诗时,也正是被这种个人感情与家国世事融为一体的情怀所感动。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0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