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写作背景(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浪淘沙令 ・ 帘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⑴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⑵潺潺:形容雨声。
⑶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⑷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⑸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⑹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⑺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
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⑼凭栏:靠着栏杆。
⑽江山:指南唐河山。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作者】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浪淘沙令 ・ 故乡》#每日一诗#
一夜雨飘飘,惆怅淋浇。
海国旅故乡遥,
欲返难回愁客叹,水远山高。
纵是故乡迢,心近情昭。
晓窗仰看雁空辽,
青鸟腾云传尺素,家信频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