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书评精选三篇
导语:小说流露出了大胆的、不同寻常的、光芒四射的精神力量,也许扭曲的童年阴影、生命中的那些阴霾从不会真正离去,但当我们做出抉择,也就分离出一个属于过去的自我,过去依然存在,但新我得以重建,我们也就找到了救赎。一起来看看它的书评吧、
书评一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就像世间没有唯一的答案.
有些人的童年是一座孤独破败的花园。
每逢礼拜日,珍妮特的母亲都会早早起床祷告,不允许任何人在十点前进入客厅。结束之后,她会走进厨房喝茶,接着对珍妮特说出以下三句话之一:
但珍妮特知道,母亲也会有开心的时刻,那就是参加教会活动、研读圣经的时候。她会对珍妮特讲述圣人们的生平事迹,告诉她如何才能得到救赎——心无杂念地跟随上帝的脚步,告诉她什么是真正的敌人——隔壁邻居(因为他们是异教徒)、性行为、喝酒、被别人察觉自己家境窘迫,以及学校。
所以,在母亲的“指引”下,珍妮特的启蒙读物是圣经,启蒙课堂是教会的礼拜,天堂的盛景与地狱的烈焰在她的世界里司空见惯。然而,当母亲迫于压力不得不把她送入学校之后,这一切却令她成了师生眼中的“异类”
珍妮特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家出走,她去殡仪馆打工,兼职卖冰激凌。后来,她去了精神病院工作,因为可以是全职,重要的是,提供住宿,这对于经济窘迫、无家可回的她而言,再好不过了。
珍妮特远离家乡,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她无法一劳永逸地抛却重重阴影——那是童话里的情节。但她始终有勇气坚持自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故事还在继续,而这就是成长。
个人思考:珍妮特的内心真的很强大,在养父养母生活的村庄依旧做自我,抵抗一大群人,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力。一直坚持做自我,离家出走,活出自我。
书中详细记载作者自己的生活历程,一步步对抗外界,活出自己的人生,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生活没有唯一的方式!
书评二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的珍妮特从未随波逐流,也从未被强大的情感势力与社会势力所压垮。多年以后,作者珍妮特·温特森在一次媒体采访时说:“我认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保持清醒——活得明白,想得通透。”
不管书里还是书外,“珍妮特”一直是那个我们喜欢的珍妮特,她伤痕累累,她勇敢无畏。
记忆是打满结的线,我们很难知晓开头与结局,但这就是成长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问世于1985年,是英国著名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处女作,一经问世,便获得声誉极高的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首作大奖,后由温特森亲自操刀,改编成BBC热门剧集,获戛纳最佳剧本等多项国际大奖,如今已成为英国中小学教师力荐书目。
也许在每位作家的处女作里,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作家本人的身影。《橘子》的主人公也叫珍妮特,同样从孤儿院被领养到一个虔诚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也同样因爱情而与家人渐行渐远。甚至很多读者认为,《橘子》中的故事就是珍妮特·温特森本人的真实经历。
如今59岁的珍妮特•温特森在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还是一家有机食品店的老板。在一次媒体采访时被问到:“2018年有什么新年愿望吗?”她说:“教我的猫学会说话。”
就这个问题,温特森在2011年撰写的自传中给出了答案:
“关于《橘子》这个改编版本,我认为对我而言最悲哀的是,我写了一个自己可以承受的故事。另一个故事太痛苦。我无法从中幸存。”
记忆就像一团打满结的线,我们不过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拆解成不同的图案,可最真实的图案呢,在哪里?它或许早已被遗忘,因为它不应该被记住,也不能被记住,正如温特森说:
“当处境艰难时,人们抛弃过去便毫无顾虑。血肉会焚毁,照片会烧掉,而记忆,那算什么?”
爱情总是来得毫无征兆,在第二次爱上一个女孩之后,珍妮特再次遭遇了孤立与惩罚,但这次不同。如果说第一次是对她情感的压抑,那么这第二次就是对她生而为人之意义的否定,连同母亲在内,教会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她掌控教会权利的恶果,开始反对她布道,认为布道应该是男人的事情,讽刺的是,在此之前,正是母亲一心一意地要她走上这条人生之路,她也一直认为,这会是自己的归宿。
“这就是我的处境,我在讲坛上的成功反而成了堕落的缘由。”
珍妮特毅然决然选择离家出走。她去殡仪馆打工,兼职卖冰激凌。后来,她去了精神病院工作——那里可以提供住宿。这对于经济窘迫、无家可回的她而言,再好不过了。
漂泊在外多年以后,珍妮特踏上了回去的路。
“十个街区,二十盏路灯。”我自发地数了起来。很快就会到了……突然间,我再次站在了家门口……我徘徊良久,而后猛然鼓足勇气,推开了前门。
当她一个个一盏盏地经过之时,关于过去的一幕幕是否会陆续涌现——那些关于家与爱的追寻和背叛。
“家”是一个普通的词,更是一个复杂的词。《奥丽芙·基特里奇》中,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了一句直抵人心的话,“许多人无家可傍,尽管他们仍有家可归”。
这种情感在米兰·昆德拉的《无知》中则更为微妙,“家”的意义也化为更大意义上的“故乡”。
主人公伊莱娜流亡法国二十多年后,终于得以返回故乡,遗憾的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熟悉安稳,而是迷惘、困惑和忧伤。实际上,对她来说,异乡的生活更加安乐,回归故乡反而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显然,与伊莱娜不同的是,珍妮特对于故乡并没有多么美好的期待。关于这一点,她早已做好准备。
母亲的教会忙碌依旧,昔日的邻居有去有留。当珍妮特站在最初离开的地方,面对熟悉的场景与昔日的初恋时,她终于明白“时间是最厉害的杀手,人们遗忘,厌倦,变老,离去。”她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离开过。也许,在离开之前,早就有部分自己永远停留在了原地,停留在任何一个曾经去过的地方。
也许,在某时某地,我们都曾和过往的自己擦肩而过。
“有人说,故事中有真相可寻,还有人说,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以被证实。我不相信这些说法。唯一可以确信的就是事情都很复杂,你很难找到开头,也不可能搞清楚何谓结尾。”
珍妮特远离家乡,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她无法一劳永逸地抛却重重阴影——那是童话里的情节。可是,她始终有勇气坚持自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故事还在继续,而这就是成长。
书评三
如跃然在序中对温特森风格的简介,她的笔法很丰富,充满了跳跃性,往往一部分让人感觉十分晦涩,甚至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继续、是否还要继续,又紧接着一部分紧张刺激的情节、丰富多彩的描写,再来上一部分充满哲理和隐喻的平静讲述。总之,总是在不适应和适应中不断徘徊。而最终,这些跳跃着的闪光点,拼凑成了一幅最绚烂的画面。作为一个整体,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
初读,对繁杂的宗教描述感到心烦,感觉平淡无奇,只是充满了厌仄。在庞大的宗教背景下,依旧让人嗅到了一丝蕾丝边的气息,那一刻,甚至让我将温特森和沃特斯搞混了。而随之故事的发展,果然是朝着这个方向步步深入。读到抗争最激烈的那个部分时,也是我读的最认真最起劲的,心中一直在暗暗想,这样的抉择简直就是和电影《心底的逆流》如出一辙啊,在庞大的宗教情节背景之下,发生了这样不堪的恋情,而上帝始终都在远处高悬,远离在人间。那么,她最后又将如何收场呢?可是,翻过一页,故事变的更加跌宕。初恋就那么草草收场,原来温特森的选择也不是唯一的,初试的失败,是为了验证自我,也是为了积累经验,随之开展新的更加保险的恋情,而所有的爱,最终都无疾而终。故事的最后,是那么平淡,上帝依旧存在,但是在更加遥远的地方。顽固的母亲,执着的母亲,依然专一,可专一是专一于某个对象,而不是对某个对象的专一。她也终于承认,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的确,唯一是存在的,但不是绝对存在的。上帝是唯一的,但对上帝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爱情是唯一的,可爱情的对象是可以换的。每一次我们都钟情于吃一种水果,但不代表其他的水果不会成为未来的选用品。人生只有一次,但活法多种多样,在若干年里可以不变,但不至于一生如此。
或许我理解的太过浅显,而这种理解,必定更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