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闪电》读后感精选三篇

《球状闪电》读后感精选三篇

导语:《球状闪电》是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写的一本以球状闪电为中心展开的长篇幻想(科学奇幻)小说,书中描述了一个历经球状闪电的男主角对其历尽艰辛的研究历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神秘而离奇的世界。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三篇它的读后感吧。

第一篇

如果说历史类书籍是关注人类的过去,那么科幻类书籍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

高三分文理科之后再也没捧起过科幻类书籍了。在2019大年初一刷过《流浪地球》电影之后,便有了看科幻书籍的冲动。在先生的强烈推荐之下,买了这本《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在主人公的十六岁生日之夜,也是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他的父母被穿墙而过的飘忽的球状物触及,双双瞬间变成一堆粉末,这个飘忽的发着蓝光的球状物就是球状闪电。主人公从此以后对球状闪电讳莫如深,但内心深处一直渴求研究球状闪电。以球状闪电为主线,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经历,作者逐步揭示出球状闪电的物理性质,以及如何激发球状闪电和球状闪电在军事和民用中如何发挥作用。

作者不屑于华而不实的词藻,仅用最平实的语言,缓缓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科幻故事。因父母的死,主人公在读大学、研究生、博士期间一直保持一种异乎常人的冷静,几乎没有社交,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研究球状闪电上。后来邂逅了同龄人林云,一位对新概念武器近乎痴迷的女军官,一起探索球状闪电。他们一起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和拜访国外的相关专家,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做实验。最后在一位物理学天才丁仪的帮助下解开球状闪电的谜团并运用于战争。继球状闪之后又发现了更具威力的宏原子核。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探索球状闪电的历史进程中,国内外许许多多的人为此付出了生命,包括主人公的大学老师张彬和他的妻子,包括林云和她的男朋友江星辰,包括许多的海军战士,包括苏联的科学家。。。等等。

很高兴,这本书没有”戏不够感情凑”,而在即将结尾时又有了一点温情,呼应了开头,满足了理科女读者们的强迫症。比起春节档《流浪地球》电影,这本书看起来还要过瘾。

第二篇

看完之后掩卷沉思,这书文笔粗糙,人物形象不够丰富,故事到最后也开始魂魄齐飞,但为什么还是让人感觉非常的喜欢?

当然不是因为所谓的爱国主义,事实上作者亲自在记者会上否认了本书有这种成分;也不是因为英雄主义——本书的男主角在史上最没个性主角的评比上应该也排得上号;本书的魅力——归根结底——我想是因为浪漫吧。

童话和科幻的共同点就是:有些故事你明知并不存在但还是觉得如果这是真的那这个世界会更有趣。这就是浪漫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真正的主人公其实是球状闪电以及“宏结构”,作为主角一开场就给了读者一个下马威,在无知的人类们孜孜不倦地探求下,它再次显山露水,一次次引发了人们的争论,最后发出大招,维护了整个世界的和平。

以上当然是说笑,说球状闪电使整个故事的线索更为确切。科幻是成年人的童话,所以我愿意用皮克斯的观点来判别科幻作品的好坏,即故事是否精彩,人物是否出彩和世界观能否大放异彩。

个人认为就故事和世界观而言本作都称得上是顶级。世界观方面,充满空泡的宏世界是前所未有的世界观,让我们从此以后每次抬头仰望都多了一份奇特的遐想。整个故事也是场景宏大,跌宕起伏,从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秘密基地到丛林密布的越南前线,从俄克拉荷马的飓风实验到太平洋上万舰齐发的球闪突击;而球状闪电的出现,历史,研究,制造,应用……整个过程也是层层推进,扣人心弦。在故事的开头,陈父对儿子说道:“你选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最好是只用一张纸和一只铅笔的数学难题,比如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歌德巴赫猜想或费尔马大定理什么的,或连纸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人们常说的寄托,也就是这么回事。或是相反,把挣钱作为惟一的目标,所有的时间都想着怎么挣,也不问挣来干什么用,到死的时候像葛朗台一样抱者一堆金币说:啊,真暖和啊……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理想主义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觉得对方很可怜,可他们实际都很幸运。”我的理解是,理想主义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很浪漫。他们的人生都在浪漫中度过了,而作者因为追求球状闪电最后得到的量子玫瑰,就是浪漫的象征。

唯一让人诟病的就是人物的塑造了。可能是由于对话和心理描写都流于平铺直叙的关系,总的来说在人物的塑造方面给人欠缺深度的感觉。女主角林云的时而偏执时而温情略显生硬——事实上这样的女生怎么会和江舰长恋爱呢,如果他们恋爱为何男朋友的影响力又如此薄弱?男主角更是缺乏存在感(好想称呼男主角为小陈),似乎单凭林云整个故事也可以完成。相比之下,倒是丁仪这个人物塑造地相对成功,他个性强烈——学术上的自信让他敢于立刻向大家展示空泡——而且酷毙了;也提出让人记忆深刻的独特观点——对我来说一个人的死亡和一块冰的消融是一样的;作者有心塑造这个人物,于是让他一出场就提出“西瓜理论”,而后又以一己之力推动项目的进展也是整个故事的进展,每一次都会有耳目一新而又特立独行的行动,如此厉害的角色人气爆棚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从作者的角度看,既然是塑造军人和科学家这样的在多数情况下由理性支配大脑的人,言简意赅的语言和点到为止的心理活动也许是更实际和简约的写法。或者说,理科生的浪漫,就是这么简单——在一个雨夜看到树梢上飘过一团火焰,就已经足够让人着迷了。

记得作者刘慈欣在访谈中提到过,中国如果要掀起科幻小说的热潮,除了需要大批创作者外,还需要几部大作改编成的电影。《球状闪电》的故事,本身是个很不错的题材,无论是恢弘的场面,还是奇异的视觉效果,拍成电影都会很有亮点。与其和无耻的电影审查制度在意识形态上角逐,还不如从科幻的角度另辟蹊径,也能在剧本上少受一些强奸吧。当然,也要有一群浪漫读者组成的市场才行。

第三篇

在主人公,生日的当天也就是他爹妈遭雷劈的那晚上。他爹对他说: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理想主义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觉得对方很可怜,可他们实际都很幸运。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发现,这里的几个主人物都是因为执着或者是说迷上了什么特定的东西,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作者因为不能直面父母莫名其妙的死。而执着迷上了球形闪电的产生。 凌云因为小时候母亲,在战争中的死亡。因而迷上了残酷的军事武器。 丁仪在面对物理的执着和沉迷时,可以全然不顾小我和情感世界。 如同大刘以往的作品。科幻推理,核物理的,部分让人大呼过瘾,而人性,内心情感这些部分,总让人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执迷于科幻,所以他是幸运的。 他的作品总能让我颠覆三观,并且可以指引我在必要的时候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来思考这个世界。同时也能帮我回顾起以前,那些可怜的物理知识。 苏联的专家做过一次实验。一次实验能够产生球状闪电,根据常识以后还同样参数做的实验,一定能产生。但是当他们做了5万次实验结果依然没有产生闪电。直接上的排查就是,当时的参数出现了问题。 这样的想法也造成了,对球形闪电的成因探究的停滞。 然而事实却是,球形闪电本来就是存在着的,他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的模型和参数。关键在于它的触发。这样的思考角度使得,之前对于球形闪电形成的前提产生了颠覆。很多科研人员究其一生也没有办法弄明白。就是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 而对于球形闪电是什么,也是让我大跌眼镜的。作者对它的解释是宏电子,根据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我们知道电子在肉眼下是看不到的。自然我们也不会想到在,浩茫的宇宙当中,会存在着一种非常大的电子。而这些电子被放电电弧扫描。便能形成球形闪电。 作者还给我们科普了一下量子物理学。当宏电子发声生物波共振后,其击中的物品会转化为宏量子,就会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以芯片为例,也就是同时处于被烧毁和未被烧毁的形态。而这种形态是以概率,呈现的。这里也解释了人类的主观见闻以及鬼魂。所有死于球状闪电的人,都处于量子态,严格的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死去,他们都是薛定谔的猫,在不确定中同时处于生和死两种状态,但是他们的存在却受限于被观察。他们的坍缩态势死亡,只能在量子态中的某个概率上已生存状态存在,当我们作为观察者出现使它们立刻坍缩到毁灭态,他说到他们的骨灰盒或坟墓中。他们就活在我们的世界他们的概率云可能覆盖着相当大的范围。但如果,他们北,观察到就会立刻坍缩到毁灭台。其他人不可能看到他们包括摄像机在内的任何观察者也永远不可能探测到它们的存在。 因为球形闪电有着强大的攻击能力我们都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会是一种将来会出现在战争上的强有力的武器而它真正的作用并不在此。,雷电武器,对电子系统能产生最大的破坏力,当闪电引发的电磁脉冲强度超过2.4高40集成电路将会发生永久性损坏,甚至在强度超过0.07高4时也会干扰微机工作。所以它的恐怖之处不在于,如何在战场上面去攻击,人类或者是攻击其他的武器而在于,闪电引发的瞬变电磁脉冲无声毁灭性打击,这就是雷电武器引起重视的原因。对于球形闪电,在这方面的潜力就更不寻常了他对打击目标的极其精确的选择性使这种武器有可能在不触动任何其他部分的情况下摧毁敌人武器系统中全部的集成电路,在现代条件下,如果敌人武器系统中全部的集成电路块儿都被收容战争也就结束了。 当然这是球形闪电在,军事战争中的使用。如果换一种维度去思考,在医学上面它就能发挥着很多,让人受益的功能。这个时候他就不是魔鬼,而是真正的天使。因为它的频率具有非常精确的选择性可以通过球形闪电将癌症的细胞精确选择,从而攻击癌症细胞。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球形闪电的应用及他的科学探索是真真实实存在的。这样就能造福,许许多多因癌症疾病受苦的人类。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