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调做人的人生感悟:不争为争, 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 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 先要满脑袋, 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人要善于 “延迟满足”。
——王选
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曾说过: “上士忘名, 将名利彻底淡忘; 中士立名, 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 下士窃名, 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 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不争” 指的是不去争抢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名。在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越是对于名利操之过急, 反而越是得不到。只有那些淡泊名利的人, 才会在坦然的心境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1975年, 国家正要开展汉字激光照排项目的时候, 王选教授正在家里休病假。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 王选教授时常拖着病体外出查阅资料。虽说这算是一项国家项目, 但是当时并没有项目经费, 条件也很艰苦。为节省复印费, 许多资料都是王选教授手抄的。除此之外, 他还时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而提前一站下车。
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 王选教授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休假。但是他从未因此而抱怨过, 也没有为自己争过什么。他十分推崇一句话: “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 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就是最大的酬报, 因为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 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 是一种高级享受。” 这是王选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 王选教授一直淡泊名利,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然而, 王选教授正是因为这种不争名逐利、一心致力于科学的态度, 让他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和无数荣誉。
自古以来, 中国人在名利面前都提倡以 “不贪为宝”、“知足常乐” 的品德。
春秋时期, 宋国有贤人子罕, 官至辅政, 国中有人得了一块硕大而又明洁的美玉, 这人把美玉献给他, 可是子罕不受。献玉者问他:“这是一件玉匠鉴定过的宝物, 价值连城啊! 你为何不要呢?” 子罕听了回答: “我以不贪为宝, 而你以玉为宝, 我们俩应该各安其宝, 请你把玉拿回去吧!” 在子罕看来, 此玉不过是 “刀刃之物”, 有何可羡? 持身不贪, 满足自己值得拥有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品德。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 许多人恨不得将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揽入自己怀中。由于心中的欲望不断膨胀, 人们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 财富越积越多、名声越传越响, 地位越攀越高……在追求利益和名誉的过程中, 人们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 认为什么都是越多越好。
可事实上, 无休止地争名逐利会彻底摧毁我们正常的生活, 到那时我们就会被囚禁在一个叫做 “名利” 的笼子里, 整天为了 “摆脱”牢笼而使自己疲惫不堪。
三国时期的大枭雄曹操很注意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幼子曹植更有才华, 文采更是名满天下, 这让曹操有了更换接班人的念头。曹丕得知消息, 问他的贴身官员该怎么办。对方回答: “愿你有德性和度量, 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教, 也就这样了。”
有一次曹操率军出兵征战, 曹植朗诵自己所写的歌功颂德的文章讨父亲欢心, 从而显示自己的才能, 而曹丕只伏地而泣, 跪地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原因,他哽咽说: “父亲年事已高, 还要挂帅亲征, 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默然, 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反过来大家倒觉得曹植只知为自己扬名, 未免华而不实, 有悖人子之孝道, 作为一国之君, 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 结果曹丕还是被立为太子。可是曹植不吸取教训, 不收敛锋芒, 不放低自己的姿态, 仍然高调结交名士, 最终被曹丕置于死地。
处世低调的人知道在名利二字面前有所节制, 懂得适度的可贵。太过于去追名逐利, 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 最终还可能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一个人要求名求利, 立功立德, 必须首先要从不求名利做起, 不能自视有德, 假如处处表现自己有德, 唯恐失去自己的 “善” 名, 那实则就真正已失去了 “德”。同理, 一个人要想得到什么, 就应该先给予别人、帮助别人, 使 “既以为人已愈有, 既以与人已愈多”。
当我们放弃了对名利的追逐, 所换来的不仅仅是更加和谐稳固的人际关系, 同时还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