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观后感三篇
导语:这部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在原著书中的设定是人类观测到了太阳将在四百年内进行氦聚变。下面是喷嚏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流浪地球》观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观后感一:努力,就会有希望
为了拯救地球,人类展开一次热血而孤勇的尝试。
——题记
在《流浪地球》的影片中,因太阳的枯竭,地球将遭遇灭顶之灾。此时,人类数量锐减至35亿。幸存的人们团结一致,金钱的概念和国家边界模糊了,一个长达2500年的行星移民计划被提出,进而开始执行并逐步推进。中国,在这个计划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全球领袖角色。太阳枯竭,地球将要撞上木星,遭受灭顶之灾。男主刘启和妹妹以及爷爷在阴差阳错中,加入了中国救援队CN171-11,开启了一段热血沸腾而震撼人心的冒险。
还清楚地记得刘启爷爷的临终之语,记得爸爸的“非法唤醒”、爸爸隔着茫茫太空与儿子对话等情景。这些镜头无不令观众为之动容。在这些感天动地的细节背后,就有着亘古不变的先辈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妹妹韩朵朵全球广播时,各国还未归家的救援队员纷纷跑去支援,路上一辆辆急转掉头的救援车,无不传递着人性的善良和温暖。哥哥刘启,在冲击波快要来临时,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从高处坠下的妹妹,也让我们感受到这浓烈热的亲情。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交委的提醒: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第一次听,很多人都哑然失笑。后来再听到,很多人却心头一紧,然后心塞难过。再次听这段台词的时候,早已是物是人非,车上的驾驶座少了爷爷的身影,车上也永远听不到王磊队长严厉而又为我们担心的警告了。
在影片的最后,CN171-11救援队的众人和来自世界各地救援队的人们,与时间赛跑,共同
努力,点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看了这部影片,一个词一直叩击着我的心灵,它就是希望。那么,我们又是否曾想过,希望是什么?我们是否每一次都握住了那一线希望?电影看到结尾,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己,有时候总觉得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倒不如放弃,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创新,没有去尝试在绝望中探寻出新的希望,而是被困难和苦难和击垮,选择臣服于它们。莎士比亚曾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是呀,漫长的黑夜,会让人感到害怕,会让人感到孤独和绝望,可不管这黑夜有多么漫长,只要我们坚持了,努力了,给自己争取到一点希望,白昼也终将会来临。
人应该生活在希望之中,就算曾经的希望泯灭了,还会有新的希望的之火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流浪地球》影片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拯救地球任务失败时,一开始大家都还活在支离破碎的梦中,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不愿意去相信大家就要面临死亡的结果,可是后来大家认清事实真相后,齐心协力寻找办法,终于找到了一线生机,找到一丝希望,最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地球。这就是希望给人们的伟大力量。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怀揣着希望,朝更好的地方前行。
希望是什么?在我们这个年代希望是指引我们奔向远方的路标,是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指向家的方向,是处在困厄之中仍然拥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希望是无比宝贵和无比强大的力量!
努力!就会有希望!
有希望!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
观后感二: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观后感三:
1
《流浪地球》讲述了: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生存。面临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在此期间,人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次资源利用,地球已经变得七零八碎、满目疮痍。
这时,谁来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拯救生命?是火石?还是根植于人心的爱与希望之火?
倘若心中没有家,人类就只能是流浪!倘若心中没有爱,何处是家?世间,到处都是肆略的岩浆、无情吞噬生命的冰天雪地,生命失去原有的温暖,胸膛里再也呼吸不到氧气。
刘慈欣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脑洞开得挺大,着实让人大开眼界。而我,更欣赏的是,这部突破性科幻片的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这部影片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人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贵,永恒之光!
人类的感情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生生不息,生命之中有爱延续;心有家园,燃烧希望之火!
2
影片密度足够,能够完整支撑起125分钟的观影热情。开场简洁、情节紧张中略带幽默,尤其那句贯穿影片的经典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每每让我在动情时抹着眼泪,笑了。虽是科幻片,与现实却是息息相关。
地球可以流浪,而人心不可以!
身体与灵魂,救与被救,一次次冲突,一次次博弈。刘培强、刘启、韩子昂、韩朵朵、王磊、李一一、蒂姆等他们不断在刷新着生命的高度,震撼着人心。尤其是韩朵朵最后流着泪冲出内心的呼喊:救援队的叔叔阿姨们,你们好,我叫韩朵朵,是一名初中学生,我们的救援队正在执行最后的救援任务。她声音稚嫩,带着哭腔:我现在很害怕,腿止不住发抖。我只能看着大家拼尽全力,却什么忙也帮不上……她话说得战战兢兢,却是最撼动人心。
以情动人,唯真,最能凝聚人心,凝聚希望!
韩朵朵是孤儿,是韩子昂从千万逃难的人群夹缝里捡回来的生命,韩子昂说:“她是我们大家的孩子!”韩朵朵这个孩子更懂爱,珍惜爱。
她的行为,教更多的孩子学着感恩,懂得爱!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种境界,她心里装着的都是家!
3
在距今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一个叫张衡的人,他发明了地球仪。
那时候,人的生命与脚下的土地紧紧相连。人们对地球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敬畏。
那时候,孩童们在田野里玩耍,光着脚爬树,光着身子下河抓鱼。那时候,金钱权利没有土地疙瘩在人们心里来得亲切。
地球仪的出现,让人们认识了地球,原来地球是圆的,地球那一端也生活着人类,只是没见过。等见了之后又惊叹。呀!人的头发怎么是金色的?眼睛怎么会像天空一样蓝蓝的呢?
那时候的人,呼吸的氧气,都是植物释放的纯净之气。没有工业,没有一点污染,世间一切都是纯净的,包括人心。
4
王朝的覆灭,是人性走向复杂,情感趋于淡薄,最终喷发的见证!
1894年,中日战争的爆发,预示着清朝走向灭亡。另一个民国的崛起,也未能阻挡日军的侵略,为何?
地球被破坏,家园被践踏,人心何在?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这个小日本,可坏了!”怎么坏了?说是教育课上,会一人发一个苹果,让吃!然后,坐下面的人统统开吃,齐声回答:“好吃!”上面的人再蛊惑道:“这是中国山东的苹果,想要一直吃到这样的苹果,我们就打到中国去!”
就是从小灌输这样的理念。可是,真的是因为这样,中国人才被长期凌辱的吗?
不是!是人性的懦弱,人心的涣散!南京大屠杀,见证了30万人性的沦陷!不团结,只能受凌辱。心中无爱、无家,摊开双手任人宰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0万同胞的鲜血唤醒了混沌中的人。站起来,团结一心,国共合作,与其说是抗日,不如说是觉醒,觉醒了家国情怀!心在一起,有情、才有家,我们才能拥抱地球的温暖!
5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不断开发,地球越来越负重,人们的情感,越来越麻木、淡薄。
直到2008年5月12日,地球生病了:汶川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死伤无数,遍地哀歌。人们醒悟了,情感回温了,不再冷漠了,纷纷伸出真诚的手,团结起来了。
素不相识的妈妈,给失去亲人的孩子喂奶,喂的是血、喂的是爱,喂的是一个孩子人生的希望;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一个民族精神走向的希望!
用爱,一点点唤醒人性,找回感情!
任何外力都不能破坏团结在一起的心。心中有爱,何惧天灾人祸?爱,会让一切变得美好!
电影放映完,这一次!先生包握住我的手,轻柔说道:“走,咱们走回家。很久没有牵着你,我们走走,看看这一路别致的风景!”我点点头,紧紧挨着先生,走在大街上。雪花飘飘扬扬,落在眉毛上、鼻尖上,先生不时伸手在我脸上轻扫,痒痒的,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