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一种物理疗法,俗称“拔罐”,通过加热的方式将空气体从罐中排出,并通过负压在皮肤上吸出,造成局部瘀血。早在公元281-361年,晋代葛洪就有用拔罐疗法治疗肘背疾病的文字记载。在古代,拔罐多用于治疗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坛子,而是用一个带小孔的角管套在患处引流脓血,所以有些古籍将其命名为“焦法”。“吸管法”;“手术正宗”叫“拔管法”;在《本草纲目补遗》中,又称为“拔罐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拔罐的兽角或竹筒逐渐被陶罐、玻璃罐等口部厚实光滑、底部呈半圆形的器皿所取代,治疗范围也从早期单一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痹)痛、背痛、颈肩酸痛、扭挫伤、外感寒(热)寒、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由于这种方法具有经济、安全、方便、高效、易学、易用、易推广等优点,所以一直被民间所沿用,民间有“扎针拔罐,病好了一半”之说。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或内伤侵入人体,导致人体阴阳盛衰,使气机升降失常,引起血瘀、气滞、痰涎、食积、浊水、邪火等病理产物(即邪气)。《黄帝内经》中指出:“经络,所以要定生死,治百病,调虚实。”作为中医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脏腑,其外络在四肢,纵横交错。它将人体内外、脏腑、四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行气活血、养阴阳、养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当体内有病理产物时,就会停到经络的某一部位,造成经气受阻,气血瘀滞。通过真空负压的原理,在这些堵塞的经络(穴位)上吸、拉锅,通过锅口边缘的按压和真空负压产生的吸、拉力对局部皮肤、毛孔、经络、穴位、浅层肌肉的刮、烫、拉、挤,可以使局部堵塞人为变强,再通过经络本身传导局部堵塞。滋养脏腑、温皮毛、祛寒湿、祛瘀、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排毒泻热,同时补益虚损的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调理气血,达到强身健体、祛病治病的目的。西医认为,拔罐之所以能防病治病,是由于物理和负压刺激,人为造成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皮肤角质层破裂,红细胞破裂,部分细胞隔间被破坏,从而大大改善皮肤通透性,表皮充血,出现“家溶血”现象,然后组织胺和组织胺样物质在体液周围流动,刺激各器官。能增强功能活动调动人体干细胞的修复功能和坏死血细胞的吸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加速淋巴循环,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加强与局部组织的充血和营养状态,加速肌肉和器官对代谢产物的排除和排泄,最终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整个过程也是一个“家庭溶血”处理的过程。
一般拔罐后会留下不同的拔罐点。一般来说,这些拔罐斑及其消退时间主要与患者个体体质差异、病情、拔罐时间、负压、拔罐位置等因素有关。其规律大致如下:拔罐后局部出现斑紫红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或有少量小如米粒的水珠是拔罐疗法的治疗效果(正常反应),不治疗1至数天后可自行消失;如果出现大水泡、水肿、湿气,说明患者身体湿重或因外感湿邪而患病,还有一种情况是拔罐时间过长或患者是娇弱的女性。如果拔罐后的水泡颜色呈紫色或黑红色,说明患者是久病湿邪血瘀的病理反应。如果斑疹呈绛红色、紫黑色,或头皮屑微痛,且患者体热,则提示体内有热毒证;如果壶斑呈紫红色或紫黑色,没有丹毒和发热,说明患者有瘀血。如果壶斑呈淡紫色、蓝色,有斑块,则为外感风寒;如果壶斑是散在的紫斑,则气滞血瘀的症状深浅不一;如果壶斑的皮肤颜色没有变化,摸起来不温不火,通常说明患者有虚寒证。斑痕中的微小瘙痒或皮纹通常表明患者患有风湿病。拔罐后患者的拔罐部位无明显变化。几天装罐往往预示着病程长,病情重;如果拔罐后没有罐痕或罐痕在拔罐后立即消失,则外邪较轻;如果提取部位在5分钟内有明显的壶斑,说明该部位为患病部位;拔罐后,红点集中在局部某些穴位,表示对应的脏腑异常;拔罐之初,罐封颜色较深,几次之后,罐封褪色是邪气消失的好兆头。黑斑患者面色晦暗,颜色较深,皮肤粗糙。
虽然拔罐是传统的纯绿色自然疗法,但是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自己在家进行,还是会发生意外。标准的拔罐方法应该是:首先将挑选出来的杯口厚实光滑、杯底半圆形的拔罐器具洗净晾干。让病人取一个舒适的体位(最好是平躺),均匀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充分暴露出需要托起的部位。施术者一手用镊子(铁丝或其他不宜燃烧的硬物)夹住大枣大小的小棉球,蘸取适量的95%医用酒精,用打火机点燃,手持选定的锅,使锅口倾斜约45度,锅口距预定部位局部皮肤约5 ~ 8厘米。然后,将点燃的棉球伸入锅内约1∕2的地方,并快速绕锅1至3圈,然后将棉球抽出。点燃的棉球一定要往锅里面走,绕着锅口转圈,防止锅皮被火加热后烫伤。此外,在点燃的棉球火熄灭之前,不能在预定部位的皮肤上吸起锅来。必须是点燃的棉球火还在燃烧且能在拔出的瞬间在预定部位的皮肤上快速吸出锅,让锅紧紧吸在身上,感觉刚刚好。然后,棉球不能蘸太多酒精。一般棉球的2∕3都是浸湿的,没有酒精滴落。如果酒精浸得太多,火星烫伤患者可能会被扔得到处都是,或造成事故。如果酒精蘸的太少,火力不够,那么棉球蘸的酒精量就很重要了。罐子口要光滑无破损,不能太薄,防止太薄划破皮肤。根据病情和部位,持续拔罐5到15分钟。如果拔火罐时间过长,直到将水疱拔出,不仅会伤害皮肤,还会因处理不当而引起皮肤感染。如果拔罐后的水泡较小,不需要特殊处理,一般会自行消退。如果水疱较大,最好先去医院做局部消毒,然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水疱,敷上无菌纱布进行治疗。提坛子的时候,重点是一只手将坛子向一边倾斜,同时另一只手按压坛子口的外皮,使空气体通过被按压的坛子口的缝隙进入坛子,坛子自然会与外皮分离。千万不要强行拉易拉罐,也不要拉着旋转,更不要用力往下拉。盆的选择要看被拉部位的面积,比如宽阔而肌肉发达的背部和大腿,中、大盆都可以。小盆适合小腿、手臂和颈肩。暴食、劳累、饥饿、醉酒时;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有大血管,骨骼骨瘦如柴,毛发较多;有皮肤过敏、水肿或溃疡的地方;患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伤)、热性惊厥、慢性肺病、肺结核、各种传染病、癌症和极度虚弱的病人,妇女月经期和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拔罐。另外,春季天气转暖,气温开始回升,北方寒冷干燥。在这种环境下,人的皮肤缺乏水分,拔罐时容易造成皮肤破裂,所以一定要注意拔罐口的润滑。夏天气温高,雨水多,汗水多。拔罐前最好先洗澡擦干身体,不要让汗水影响拔罐的吸附。拔罐后即使出了很多汗也不要洗澡,避免感染。秋冬季节,气温低,干燥。拔罐时要选择温暖的房间,注意保暖。对于背部和腹部需要拔罐的患者,可适当减少拔罐时间,身体不宜暴露过久。拔罐后及时穿衣,喝点热水暖暖身子。还有,拔罐后,皮肤在受损状态下非常脆弱。这时候洗澡容易导致皮肤损伤和发炎。如果洗冷水澡,由于皮肤处于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着凉。所以拔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由于专业原因,我在业余时间写了一些科普文章,有些发表在《健康报》、《中医报》、《家庭医学》等报纸上。百度文库、网易博客、针灸中国网等。被公开发表。从学术交流的角度来说,聚集在这里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学诊疗的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文章版权归山西省洪洞县中医院针灸科蔡小刚医生所有。转载摘抄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