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是什么(三个白皮书主要内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21日)发表《新疆的一些历史问题》白皮书。全文如下:

新疆的几个历史问题

(2019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新疆从来不是“东突”

3.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四。维吾尔人是经过长期迁徙和融合形成的。

5.新疆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6.新疆一直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7.伊斯兰教并不是维吾尔人自然信仰的唯一宗教。

结束语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地,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接壤。这里著名的“丝绸之路”将古老的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成为许多文明的聚集地。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以下简称“三股势力”)蓄意歪曲历史、混淆是非,企图分裂和肢解中国。他们否认新疆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多宗教共存的客观事实,诬称新疆为“东突”,叫嚣新疆“独立”,企图把新疆各民族从中华大家庭、新疆民族文化、多元中华文化中割裂出来。

历史不容篡改,事实不容否认。新疆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从来不是“东突”。维吾尔族是长期迁徙和融合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新疆是一个多种文化和宗教并存的地区,新疆各族文化都是在中华文化的怀抱中孕育和发展的。伊斯兰教并不是维吾尔人自然信仰的唯一宗教。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伊斯兰教植根于中国沃土,健康发展。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历史上,孕育中华民族及其祖先的东亚大陆,既有农耕区,也有游牧区。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交流与互补、迁徙与汇聚、冲突与融合,促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霞、商周王朝先后崛起于中原,与周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渐融合形成的民族统称为朱霞或华夏。从春秋到战国,中国各民族围绕朝代不断进行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齐、楚、燕、汉、赵、魏、秦等七个地区,分别与周边的东夷、南蛮、西戎、北帝等民族相连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从汉代到清朝中后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以来,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汉朝以后,中原的朝代时强时弱,与西域的关系有些密切。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时紧时松,但任何朝代都将西域视为故土,对该地区行使管辖权。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广袤的疆域,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的多民族统一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的。

西汉初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不断入侵中原。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措施来反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岳氏、乌孙联手对付匈奴。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三次出兵匈奴,在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轮台等地进行屯田,并设地方官管理。公元前60年,控制东天山北麓的匈奴称王,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公元123年,东汉将西域都护府改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权力。

三国曹魏政权承袭汉制,设戊己为西域都尉。西晋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和一个名为乌鸡的校尉来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三国两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定陵、乌桓等民族内迁,最终与汉族融合。327年,梁倩政权首次将县制扩展到西域,设立高昌县(吐鲁番盆地)。公元460年至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以汉族为主要居民的高昌国。隋朝结束了中原的长期割据,扩大了新疆的县制范围。突厥、吐谷浑、党项、嘉良邑、郭芙等周边民族相继加入隋朝。到了唐代,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玉田国自称属于唐朝,姓李的唐朝。宋代西域地方政府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高昌回纥尊中韩(宋)为叔,自称西州侄。拉罕王朝多次派遣使节向宋朝进贡。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管理军政,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151年,西域实行行省制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哈密禁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先后在嘉峪关至哈密之间设立安定、阿端、渠县、韩栋、金池蒙古、沙洲六大禁卫,支援管理西域事务。到了清朝,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叛乱,西北的边界确定了。此后,新疆实施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1762年建立伊犁将军,实行军政合一的军政府制度。1884年,新疆建省,西域改名“新疆”,有“还乡”之意。1912年,新疆积极响应辛亥革命,成为民国一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和平解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新疆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版图既有割据时期,也有统一时期。统一与分裂交替循环,国家的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流方向。像中原不同时期的诸侯国或割据政权一样,新疆也出现过不少地方政权割据的情况,但不管时间多长,情况多严重,这些政权最终都会统一。历史上西域不同时期曾经存在的“国”,包括城市国、行旅国、封建国、王国、汗国、王朝、藩属国、朝贡国等。,无论是汉代的西域三十六国,还是宋代的喀喇汗王朝、高昌回纥王国、元朝的察合台汗国、明朝的叶尔羌汗国,都是中国内部的地方政权形式。甚至地方割据政权也有很强的中国统一意识,或者认为自己是中原政权的一个分支,或者认为自己的大臣属于中原政权。宋代著名的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三部分:上秦、中秦、下秦。上秦魏和北宋,中秦是辽朝,下秦魏喀什地区,三位一体是一个完整的秦。长春西游记里,汉人叫桃花石。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突厥语大词典》的词条中,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其中一部分被直译为中国回鹘人。喀喇汗王朝的钱币上,经常会出现桃花石宝盖拉汗、秦王、秦王东等名字,符号是中国的一部分。

第二,新疆从来不是“东突”

突厥是公元6世纪中叶兴起于阿尔泰山脉的游牧部落。552年,柔然汗国被消灭,突厥汗国建立。1983年,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军。60年,唐朝出兵击败东突厥可汗。57年,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可汗,中央彻底统一西域。62年,被置于北方的东突厥人反叛唐朝,一度建立后突厥可汗政权。744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格洛鲁,平定后突厥汗国。回纥首领古力·裴洛因功勋被追封为怀仁汗,在漠北建立回纥汗国。突厥作为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在8世纪中后期随着可汗的灭亡而解体,并在向西迁移到中亚和西亚的过程中与当地部落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民族,与古代的突厥民族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疆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被称为“东突”,更没有所谓的“东突国”。从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阿尔泰突厥语族诸语言的划分,一些国家的学者和作家频繁使用“突厥斯坦”一词来指代从天山以南到阿富汗以北的地区,包括从新疆以南到中亚的地区,并习惯以帕米尔为界将这一地理区域划分为“西突厥斯坦”和“东突厥斯坦”。19世纪末20世纪初,“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思潮传入新疆后,境内外分裂势力将这一地理名词政治化,扩大其内涵,促使使用突厥语、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团结起来,形成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国”。所谓“东突”论调已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分裂、肢解中国的政治工具和行动纲领。

3.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原各民族和文化不断与周边其他民族和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先秦时期,经过与周边民族长期的多元融合,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动荡交流与融合,到秦汉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与周边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原地区人口占多数的汉族,从此成为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迁徙中原,出现了大融合的局面。13世纪,随着元朝的建立,刻度空前的政治统一促进了刻度空前的民族迁徙,在元朝形成了广泛的杂居民族。在中国各民族的长期发展中,最终形成了大杂居群落和小聚居群落的分布特征。多民族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华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

新疆自古以来就与中原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商朝,中原与西域之间就有玉器贸易。汉朝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使者在路上相视,商旅不绝。到了唐代,“丝马交流”继续兴盛,“大汗大道”直达内地,沿途驿站众多,成为西域先民与中原联系的纽带。豫天乐、高长乐、胡旋舞等西洋乐舞深入宫廷,长安城内流行西洋风。来自新疆库车的龟兹音乐在中原地区享有盛誉,自隋唐两宋以来,成为燕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抗击国难,共同谱写了英勇的爱国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民族关系进入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期。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最早开发新疆的民族是先秦至秦汉时期居住在天山南北的赛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焉耆人、玉田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氏人、匈奴人、汉人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高车、达达、吐谷浑,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回纥,宋辽金时期的契丹,元明清时期的蒙古、女真、党项、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达斡尔、回、乌孜别克、鞑靼人。到19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鞑靼、俄罗斯族等13个主要民族在新疆定居,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口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新疆各民族经过出生、分化、交融,形成了血浓于水、荣辱与共的关系。各民族都为新疆的发展、建设和国防做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主人。目前,有56个民族生活在新疆,是中国最全面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其中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人口超过100万,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人口超过10万。新疆不仅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

新疆区域民族关系的演变总是与中国民族关系的演变联系在一起。各民族之间有隔阂,有冲突,有交流。团结、凝聚、共同进步永远是主流。中国各民族,包括新疆各民族,都在交错杂居分布,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接近,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新疆各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守望相助,荣辱与共,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四。维吾尔人是经过长期迁徙和融合形成的。

回鹘的祖先主要是隋唐时期的回鹘人,他们生活在蒙古高原。有许多乌呼尔语、维吾尔语、元语、维语和维吾尔语的汉译本。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和奴役,回纥人与铁勒的普固、通洛联合起来,组成回纥部落联盟。公元74年,统一后的回鹘各部首领古力·裴洛被唐朝册封。1988年,回纥统治者上书唐朝,请求改为“回纥”。80年,回鹘汗国被嘎家攻破。除部分回鹘人迁居内地与汉人融合外,其余分为三支:一支迁居吐鲁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萨尔地区,建立高昌回鹘王国;一个支脉迁到河西走廊,与当地民族交往,形成裕固族;其中一组迁到帕米尔高原西部,然后分布在中亚的喀什周边,直到现在,与格罗鲁、杨沫等部落共同建立了喀喇汗王朝。维吾尔族先后融合了吐鲁番盆地的汉族、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龟兹人、玉田人、疏勒人等。,构成了现代维吾尔人的主体。元朝时,维吾尔族的祖先在汉语中也被称为回鹘。明朝时期,新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台汗部的蒙古人基本与回鹘人融合,为回鹘人增添了新鲜血液。1934年,新疆省发布政令,决定用维吾尔语作为汉语中的标准称谓,意在维护你中有我的团结,第一次准确表达了维吾尔语姓名的本义。

历史上维吾尔族的祖先被突厥人奴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奴役与被奴役。回纥祖先在回纥初期受突厥统治,在唐军的支持下,奋起反抗东突厥汗国,先后进攻并消灭了西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西突厥可汗灭亡后,一些使用突厥语的部落向西迁移,其中有一支长期西迁小亚细亚,与当地民族融合。维吾尔人不是土耳其人的后代。

近代以来,一些“泛突厥主义”分子以一些迁移到西方的使用突厥语的部落融入当地民族为借口,把所有使用突厥语的民族都说成是突厥人,别有用心。语言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鞑靼、裕固、撒拉族等使用突厥语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点,绝不是所谓“突厥”的一部分。

5.新疆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华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的辉煌,深圳生活网的盛唐气象,康、甘的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辉煌。多民族、多元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自古以来,由于地域差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丰富多元的状态,南北有别,东西有别。春秋战国时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基本形成。秦汉以后,经过世代相传,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上,经过迁徙、聚合、战争、友好、相互交流等等,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交流交融,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新疆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多元文化聚集在一起,共存。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长期交流与交融,不仅促进了新疆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新疆的所有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中华文化一直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依托、精神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始于先秦时期。到了汉代,汉语已经成为西域官方文件中的通用语言之一。琵琶、羌笛等乐器由西域或经西域传入中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中国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高昌回鹘一直到10世纪下半叶都在使用唐朝的历书。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花门将军好休,叶赫藩王会说中国话”正是当时新疆文化繁荣的写照。到了宋代,天山南麓的佛教艺术依然兴盛,至今仍有大量遗迹留存。西辽时期,契丹人征服了喀喇汗王朝,控制了新疆和中亚。大多数规则和仪式遵循中原的旧制度。元代,回鹘等大批少数民族移居内地生活,学习使用汉语。他们中的一些人参加了科举考试,被聘为各级官员。涌现出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农学家和翻译家,有力地促进了新疆民族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新疆各族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并与外来文化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近代以来,在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影响下,新疆各民族文化向近代转型,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各民族文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历史证明,新疆多语言使用、交流频繁的时期,也是民族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时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疆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

新疆各族文化一直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伊斯兰文化传入新疆之前,包括维吾尔文化在内的新疆民族文化已经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繁荣发展。源于7世纪阿拉伯文明体系的伊斯兰文化,直到9世纪末10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域才开始影响新疆各民族的深圳生活网络文化。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可以自愿接受,也可以通过文化冲突甚至宗教战争来强制接受。在新疆,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后一种途径传入的,这导致了新疆各民族在佛教流行期间所创造的文化艺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伊斯兰教传入新疆时,新疆各族文化不仅抵制,而且在中国有选择地吸收和改造。它们没有改变中国文明的特征和趋势,也没有改变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玛纳斯》是公元9世纪至10世纪的英雄史诗,被柯尔克孜族歌手世代传唱加工,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杰作。15世纪前后,蒙古威拉特的英雄史诗《江格尔》在新疆逐渐形成,与《玛纳斯》、《格萨尔王传》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最著名的三大史诗。《乐福智慧》、《真理概论》、《突厥语大词典》和《十二木卡姆》等维吾尔文学名著已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历史上,在中央王朝有效治理新疆、社会稳定的时期,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交融顺畅,经济文化繁荣。新疆各民族文化秉承中华文化的理念,如尊仁爱、以人为本、诚信为本、讲求辩证、崇尚和谐、求同存异,吸收、融合、包容多元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新疆民族文化将更加进步。繁荣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开放包容的理念,坚持与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与世界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6.新疆一直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国家。除了几大宗教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系统性外,还有大量的民间信仰。除了道教和民间信仰是中国本土的,其他都是从国外传入的。新疆一直是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这是新疆宗教格局的历史特征。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关系的主流。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公元前4世纪,新疆就流行原始宗教。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新疆,4世纪至10世纪,佛教达到鼎盛。与此同时,祆教在新疆各地盛行。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藏传佛教在北疆逐渐兴盛。道教于5世纪前后传入新疆,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等地,清代传至新疆大部分地区并一度复兴。摩尼教和景教于6世纪传入新疆。从10世纪到14世纪,景教随着回鹘和其他民族的信仰而兴盛。

19世纪末10世纪初,喀喇汗王朝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于10世纪中叶对信奉佛教的于阗王国发动了长达40多年的宗教战争。11世纪初,于阗被攻灭,强制推行伊斯兰教,结束了这一地区一千多年的佛教历史。随着伊斯兰教的不断传播,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日渐衰落。14世纪中叶,东察合台汗统治者通过战争等强制手段,将伊斯兰教逐步推向塔里木盆地北缘、吐鲁番盆地和哈密地区。到16世纪初,新疆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当地居民原本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逐渐消失,佛教、道教依然存在。17世纪初,卫拉特的蒙古人接受了藏传佛教。18世纪以来,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传入新疆。

新疆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宗教。清真寺、教堂、寺庙、道观等宗教活动场所2.48万处,宗教教职人员2.93万人。其中,清真寺2.44万座,佛教寺庙59座,道观1座,基督教堂(聚会场所)227座,天主教堂(聚会场所)26座,东正教教堂(聚会场所)3座。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宗教不干涉政治、政务、行政、司法、教育、婚姻、计划生育等。,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反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新疆全面贯彻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原则,既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也尊重非宗教信仰自由。绝对不允许在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之间,在信仰这个宗教和那个宗教之间,在信仰这个教派和那个教派之间制造纠纷。新疆始终坚持各宗教一律平等,平等对待各宗教,不偏袒某一宗教,不歧视某一宗教,任何宗教都不能享有超越其他宗教的特殊地位。新疆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不管是什么人,信仰什么民族,什么宗教,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依法处理。

与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和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化的方向,宗教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也证明,宗教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健康发展。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防止一切“去中国化”倾向。要大力培育和倡导世俗化、现代化的文明生活方式,摒弃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要弘扬宗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渗透我国各种宗教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努力把宗教教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积极引导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种宗教走中国化道路。

7.伊斯兰教并不是维吾尔人自然信仰的唯一宗教。

维吾尔族先民最早信仰原始宗教和萨满教,后来相继信仰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唐朝时期,在高昌回纥王国和于阗王国,从王公贵族到底层民众普遍信佛。元代,大量回鹘人皈依景教。时至今日,仍有部分维吾尔族人信仰其他宗教,其中很多人不信教。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伊斯兰教由西向东的扩张有关。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不是当时人们主动皈依和改造的结果,而是宗教战争和统治阶级强行推行的结果。虽然这种强制并不影响今天对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权利的尊重,但这是历史事实。伊斯兰教既不是维吾尔人的自然宗教,也不是唯一的宗教。

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先民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既保留了自己原有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又吸收了新疆其他民族和内地的文化。一些原有的宗教观念、仪式、风俗习惯在演变中留存下来,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新疆伊斯兰教。比如伊斯兰教本来反对崇拜安拉以外的任何人或事物,但维吾尔族等民族仍然崇拜麻扎,这是伊斯兰教本土化最典型的表现。麻扎上立高竿、挂横幅、挂羊皮的习俗,是萨满教、佛教等诸多宗教的遗存。再比如,伊宁的拜图拉清真寺,乌鲁木齐的陕西大寺等。,建于乾隆年间,采用内地传统的梁柱结构。这些都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受国际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影响,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滋生蔓延,导致暴力恐怖案件频发,对新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宗教极端主义打着宗教的旗号,宣扬神权、宗教至上、异教、圣战等,煽动暴力恐怖,制造民族对立。宗教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等宗教所倡导的爱国、和平、团结、中道、宽容、善行等教义背道而驰,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反宗教。宗教极端主义是对宗教的背叛。绝不能把宗教极端思想和宗教问题联系在一起。绝不能用宗教问题来为宗教极端思想开脱。绝不能以涉及宗教问题为借口,推卸消除宗教极端思想的责任。新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坚决措施,依法开展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斗争,沉重打击了恐怖势力的嚣张气焰,有效遏制了宗教极端思想的滋生蔓延,满足了新疆各族人民对安全的热切期盼,保障了基本人权,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新疆反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斗争是人类正义和文明反对邪恶和野蛮的斗争,值得支持、尊重和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组织或个人坚持反恐和人权的“双重标准”,并对此进行批判和胡说八道,这完全违背了人类的正义和基本良知,是所有热爱正义和进步的人们绝不能答应的。

结束语

历史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宗教问题,科学回答新疆的一些历史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中国的统一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当前,新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空前文化繁荣,宗教和睦和谐,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新疆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外国敌对势力勾结“三股势力”捏造历史,歪曲事实,逆历史潮流而动,其结果必将遭到历史和人民的唾弃。

新疆属于新疆各族人民,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阵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和追求。当前,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新疆的明天会更好,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