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诗雨巷原文(雨巷戴望舒短诗)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1927年,戴望舒二十二岁,在好友施蛰存的老家松江乡下,写下了这首让他声名大噪的《雨巷》。十八岁那年,笔者读到《雨巷》,不禁被诗中的丁香花迷住,无法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可以用来形容这样一个姑娘。杜甫说“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李商隐说“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弱、香、愁等三个特点,让丁香花充满迷人魅力。有哈尔滨的朋友说,丁香是一种紫色的、芳香浓郁的极美的花儿。可是,诗中雨巷里的姑娘,芳香分明应该是淡淡的,似有若无。于是,笔者的好奇心愈发浓重起来。去年12月,在延安枣园看见了一株丁香树——枝杈高过窑洞,让人惊讶于它的高大与萧瑟。

《雨巷》中最令人惊艳的,是丁香一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这个独自徘徊在雨巷里的姑娘,大概是有着什么心事的。她柔弱,惹人心疼;她美丽,令人向往。然而,她与“我”是没有什么交集的,她不过是“我”的惊鸿一瞥,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我”只是爱慕着她,牵挂着她,想象着她。年轻的戴望舒,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便是这有着太息一般眼光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全诗用词温柔细腻,有着几分缠绵、几分艳羡,把一个忧郁的姑娘描绘得太过美好。于是,许多年来,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便成了不少文人雅士的梦。爱情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戴望舒以一捧丁香花便说清楚了。这便是诗歌的魅力。

小巷子是到处都有的,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小巷子,它是城市的过去和记忆。美丽的姑娘除了站在桥上,也往往会在小巷子里走一走。戴望舒的故乡浙江杭州,除了有美丽的西湖,还有许多小巷子。那时,躲在乡下的他,会不会思念自己的故乡,思念故乡的小巷子?在《雨巷》中,除了第一节,戴望舒把笔墨都花在姑娘身上了。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忧愁,让人印象深刻。事实上,这个姑娘是否实有其人,还要打个问号。或许,这只是一种修辞,是“我”对女性的完美想象。撑着油纸伞的,不一定是姑娘,也可能是其他人。油纸伞这样的物件,很有年代感。在诗中一出现,画面就有了做旧的效果。

读诗过程中,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环境上,便会发现这不是随便的一条巷子。这条巷子,一定要很长,下着点小雨,没有小商贩嘈杂的叫卖声。这样一条有性格、有格调的巷子,才盛得住结着愁怨的姑娘,才可能有浪漫的故事发生。所以,全诗的关键词是“雨巷”。如果没有悠长、寂寥的雨巷,是不会有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换句话说,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为雨巷而生的,也注定会在雨巷中消亡。雨巷里,当然不只有这个姑娘,还有忧郁的年轻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姑娘不过是“我”的另一种表述罢了。

诗中,“她”出现的次数最多,作者反复吟哦。可是翻来覆去地说,也不过是颜色、芳香和愁怨,连用词都不太变化。原因在于,“她”是虚写,“我”才是实写。这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与“我”一样沉默,“冷漠,凄清,又惆怅”。小巷里,载着“我”的许多乡愁。沉浸在乡愁中的人,是会自动过滤掉许多不需要的信息的。诗的最后,“她”果真是要消散了的,果真不过是搭配着小巷出现的一个应景人物。这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本质上是属于“我”的。而“我”,是属于小巷的。小巷,承载着“我”的许多回忆和情感。

遇一场雨,想象一场爱情;一条小巷,载满淡淡乡愁。这种爱情和乡愁,足够搅乱一池春水。《雨巷》的音韵、节奏都极美,可谓好读好懂好记。读罢,我们似乎都惆怅了。然而施蛰存说,等年长了些,就不该喜欢《雨巷》了。有理。(王瑛)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