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故事有哪些(陶渊明淡泊名利的故事)

一、童年陶渊明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市委书记,老爹也是市委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2、家道中落的困顿。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二、官途

陶渊明身处乱世。东晋末年传统豪门势力与新兴贵族势力比阔斗富,大量囤积土地,而贫穷的底层劳动人民大量沦落为官宦乡绅的佃户,生活穷困窘迫,这种状况发展到后来便接二连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1、江州祭酒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这个官不算小,类似于今天保定市常务副市长。陶渊明的这个“祭酒”是江州剌史王凝之(这个王凝之的老爹是大名人——叫王羲之)自设的一个官职(晋朝地方官自己有权设置自己下级官吏,只需向上报备就行了)。这个官职在江州属于要职,握有重权(第一任江州祭酒就是王羲之),类似常务副市长。

初来乍到的陶渊明能得到这个官的原因有三个:

1、 陶渊明此时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

2、 陶渊明虽已家道中落,但好赖也算江州的旺族,名门之后。

3、 (据小道消息说)陶家是五斗米教教徒,王羲之家族也是五斗米教教徒,是一党人士。

王凝之是个有个性的人物。他深信五斗米道,迷信“鬼兵”。孙恩攻打会稽时,王凝之同志设坛祷告,烧纸画符,之后给手下说已经请到“鬼兵”十万,大家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于是叛军至,于是城破,于是全家被杀。

王凝之这人脾气还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但也是有脾气的,也常常用鼻孔看人,或者说叫傲骨,四个鼻孔相对,两人间隔阂日深。

文人是应该有骨气的,不管水平高低。看过一个写汶川地震的《江城子》,说“纵做鬼,也幸福”什么的,据说还是作协副主席(也是专业作家啊,还副主席,呀呀呸)。让人感叹,有骨气的文人太少。

面对王凝之这样一个“宝贝”,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说不干就不干,打死也不干了。后来,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秘书长),他也没有答应,回家种地去了。(这就是文人气节,但还有更多文人一边高唱气节歌,一边努力钻营,也是一景。)

第一次仕途结束,但陶渊明并未灰心,只是运气不好罢,达既不得,就独善其身,回家读书去。

不久他的妻王氏死了,继娶翟氏。

2、桓玄门下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这个时候,天下大乱,也许是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他到荆州,投入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可是个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但危险来了,俗话说,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要没有个合适理由,如何能下得了船?恰恰(闫哥指导修改)这年冬天,陶渊明老娘死了(伟大的母亲),于是因母丧辞职回家,丁忧三年,名正言顺,也算幸运啊,陶渊明守在母亲坟前感慨万千了许久。

公元402年正月,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造反成功,改国为楚。

陶渊明在家乡躲着,心里暗骂,但也颇有些尴尬,一边种地,一边作诗发愤,来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的不平,不满,不屑: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意思就是说:老子是高洁人士,才不会跟你们这样的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没有谁是我的知己,我白天也把门子关死,老子骨头还是有的。(不知道可否入围中国脊梁?)

这些日子里,陶渊明可把桓玄恨到家了,但人家是皇帝,恨也白恨。骂娘归骂娘,再想出仕,可就要到人家桓玄门下去,这在陶渊明是打死也不会干的,等于说断绝了陶渊明出仕之路。

郁闷啊,郁闷。没法郁闷中爆发,就在郁闷中喝酒,可庄稼也不好好长,酒也不够喝……

一晃就是三年。

3、刘裕参谋官——侠客陶渊明

刘裕在陶渊明经历中可是个重要人物。辛弃疾同志有首名诗《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里的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

刘裕同学可是个超级猛人,他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击败桓玄,保傀儡皇帝司马德宗登基。二是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实在不如自己干(确实),就轰走司马(禅让),自己干了。东晋灭亡,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在刘裕大败桓玄的时候,陶渊明高兴极了,老天有眼啊,老陶雄心万丈,开门出来,投奔刘裕,并且做了一件大事:

这时候桓玄同学被刘裕同学打得屁滚尿流,一败涂地,就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上(这可是个护身符),一溜烟跑到江陵。陶渊明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为了救安帝,也为了自家出口气,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侠客

——他化了妆,扮作一个落魄文士游学的样子,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拍电影该这样拍吧),背背长剑,腰挂水葫芦,怀揣大饼,风餐露宿,冒险穿过敌人辖区,中间躲过敌军多次盘查,几历生死,到达建康,找到刘裕,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给刘裕知道:“快去救万岁爷啊,桓玄那个王八蛋吧主子抓到江陵去了,囚在那哪儿了,我这里还有地图,你看你看……”刘裕自然大喜,和陶渊明一起做了个营救计划,于是……(省略613字),于是把可怜的皇帝给救出来了。

自觉为刘裕征伐大业立下一件大功劳,着实满足了一下文人假装侠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的癖好(中国文人大多有此“雅好”),自己也出了口恶气。

他高兴得很,也颇有些得意,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心里觉得理想抱负的翅膀终于可以展开,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了。论功行赏,陶渊明得到一个参谋的职务!

什么,真的?没想到啊,有点小啊!陶渊明心头一懵,但文人的自尊并没有让他怒形于色,他默默地回到住处,坐在暗影里,半天没有声响……

这个差事,着实给了心头火热的陶渊明当头一棒,被一盆子冷水浇得有些发懵,学点心理学的人,可以一眼看穿,这是摆明了不信任,不重用啊,陶渊明这样的文人要的首先是个脸面啊,于此陶渊明变得沉默了……

后来,刘裕打入大大一片疆土,从监狱里捞出来的安帝被刘裕命令做了皇帝(刘哥现在和曹操同志一样,入京辅政,独揽朝权),刘裕被加九锡(像曹操吧),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后来不得已当了皇帝。

说不得已,是因为一个禅让的故事:

安帝死了(有小道消息说是不小心喝了毒药给药死了,皇帝这个工作不好),恭帝司马德宗被命令即位(苦啊!)。再后来,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不如自己干得好(这倒是真的,刘哥作为一位乱世枭雄哪里是司马德宗这个白脸萝卜能比的?),于是司马德宗也觉出来了(聪明),于是就提出要把皇位禅让给刘哥,刘哥当然不干,笑着痛斥司马:

“怎么能这样想呢,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决不许这样说了啊!”。

但司马这个样子皇帝也不傻,隔了几天,就又说禅让的事,而且更加言辞恳切,如是者三。而且,群臣在这件事情上也和司马皇帝一条心(只有这件事和皇帝一条心,其他事情都和刘裕一条心),写了六牛车的奏折,说你要不接皇位我们就都不活了,而且组织请愿团,到皇宫外跪哭,这期间刘哥狠狠地痛斥了几个带头的,但这几个带头的这回死活不听,继续哭着喊着上访闹事,而这时候百姓也上万民表,强烈要求刘裕同志顺应民意,接受禅让。并且以罢工罢市相威胁,并且有些人已经上街游行了。

刘哥实在没法子了,才说:“唉,你们就害我吧,不过我总不能让百姓寒心啊,就勉为其难罢”。非常痛苦的接了皇帝位。

群臣都长出了一口气,这关可他妈过去了。称颂万岁圣明,刘裕皇帝封赏了“闹事”的官吏。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刘裕之大能也的确值得崇拜几分啊),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另外刘裕的所为(比如不重用自己,以及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王愉,重用王谥任等)也使他颇感失望,终于萌生去意。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此情可见。

公元405年三月,上表辞去参军这个实为顾问(顾着就问,顾不着就不问)的差事,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4、彭泽令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词》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愁得转圈。而去当官还有300亩官田归自己用,吃的喝的就都解决了。

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是个类似巡查钦差的职务,张飞打过的那个督邮)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终于爆发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彩出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翻译过来就是,为这么几粒粮食,让我跪你?去他妈的,老子真真的不干了。这回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活结束。为了表明心志,还写了《归去来兮辞》以表决心。

(热烈鼓掌!!!)

为什么要热烈鼓掌,我们来细说缘由: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表明了两个重要观点:

1、陶渊明十三年仕途,到辞彭泽县令结束,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

2、陶渊明归隐后有过短暂的自得与快乐。归家途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很快他就又郁闷了。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看得出此时的陶渊明心中还是没有放下,失落,寂寞,不平,仍是心中难平的郁结。但陶渊明经过了“命巾车,棹孤舟,寻壑,经丘,植杖,耘耔,登皋,舒啸,一大段时间的思索,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兮辞》是一个分界点,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陶渊明同志思想的真正成熟(此前陶渊明同学的诗文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从此之后在陶渊明的诗中没有了不平之气,没有了无病呻吟,真正达到了平和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个彻底放下的,开悟了的陶渊明正式出炉。

所以我们感谢王凝之老弟、桓玄老弟、刘裕老弟等几位同志的合力打造,尤其是刘裕同志,想来有些后怕,若刘裕这样的英雄豪杰好好地栽培栽培老陶,老陶要也放下正统忠君的狭隘思想,好好跟着刘哥混,造就出一个半吊子政客陶渊明,可就绝对没有桃花源里的陶渊明了。

三、田园诗家陶渊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为后世文人具象化了梦中的寄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也构画了类似的场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清溪、桃林、芳草、落花、杂树、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草屋、远村、炊烟、深巷,农人男女,垂髫黄发。

在床上趴着,写到这里,忍不住打了两个滚儿,坐起来抽了一支烟……

陶哥在《五柳先生传》里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他说他不知道自己是谁,这该是陶渊明先生明悟以后的哲语罢(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是谁),所以不必拘泥这桃花源是真有其地,还是经了艺术加工,还是完全虚构了这样一个乌托邦似的仙境。总之,我们知道,每每在心里眼里念着桃花源这三字的时候,必当心动神摇,不能自已。

路过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桃花源。我心里也有这样一个桃花源啊。心里激动,就写了下面的一些字:

我深爱着那个神秘安详的,

有着诗一般意韵的世界,

缤纷的桃花林里,

有我安宁、和平而又富足的家,

狗儿在膝前摇着尾巴,

芦花鸡和白猪、灰羊们

在山坡的柳荫下乘凉,

炊烟在村头飘起的时候,

媳妇们喊着各家的汉子回家吃饭……

(我把这些字分了段,算不算首诗?)

桃花源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所。桃花源隐在心灵的最深处,它需要你细心的经营,当你伤感或寂寞的时候,可以去桃花源里去,躺倒在桃花树下,喝些随便什么酒,醺醺的,任风拂过面颊,任花瓣飘落在身上……

桃花源里的小溪,稻田,果树,笑脸的乡邻,教会我们快乐面对生活——让心灵指向快乐,不计较,不做作,不抱怨,不苛责,不无病呻吟,成为一个基本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成为一个平和的人,然后,安静地,面对人生以及人生的尽头。

桃花源是一个完全抛却利禄功名后才允你思考的所在。有了这个桃花源的人,就可以成为一个精神富足的人,一个自然人,一个真人。

每每与好友们在山间醉倒的时候,我总想见陶渊明,那个时候,我总能闻到了桃花源里弥漫的花香。

在心里造一个自家的桃花源吧,劝君山中走走,去悟道归真。

四、困顿酒中仙

中国有名的酒鬼诗人很多,三曹、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陶渊明也如是。

陶渊明归隐之后,生活来源就靠种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惬意啊,跟当年官场生活一比,真有重生之叹。

不过陶渊明可算不上个合格的农夫,技术一般,体力也差,隔三差五的还要在家醒酒,所以生活质量自然也下降了一个层级。

偶尔也有些朋友来看他,会送他一些钱物(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但毕竟救急不救穷,甚至交好的农夫朋友找他喝酒的时候也劝他再去做官,但陶渊明则笑而不应,次数多了,也就没人再提了,但村里有这样一个当过大官的农夫,大家也觉得脸上有面子,酒还是时时找老陶喝的。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想起了嫂子和樊樊的米酒),虽然老陶农事差劲,但酿酒技术在村里是最好的,所以村子里的老乡们不管谁家酿酒都会请老陶去指点一下,等酒酿好了,再请老陶一醉。老陶为这事得意许久。陶渊明喝酒不讲究吃菜,俩大腌萝卜,或是院子里摘颗黄瓜也能对付。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多好的句子啊,作者陶渊明。)

朋友来了,只要家中有酒,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老陶会说:“我要醉了,马上会睡过去,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

歉收的年头,日子就惨了。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戏了,甚至灯油也买不起,老陶就发明了火把——找根松枝子点起来,把屋子里熏得黢黑。然后喝瓢水,蒙上被子睡觉去。

这时候也会有朋友知道他日子艰难,除了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饱,临走再送些肘子,鲜鱼之类的给他拿走。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凡是有得有失,这倒是不必过于在意。

来给陶渊明送钱送物的也有些大人物,太守颜延之是来的最多的一个,前前后后给他赠送过两万贯铜钱,当然这些钱也都送进了酒家。

也有讨厌人物,江州刺史檀道济就是一个。这天檀刺史亲自到他家,劝他出山:“说坏世道是可以归隐的,但当今圣主英明,天下一统,就该出来做事啊,在这样猫在乡下,是什么意思?(领导声口)”陶渊明心中暗骂,却说:“我,老朽了,没有本事了。”还说,就端茶送客。檀道济要送他猪肉和大米,他说自己吃惯了五谷杂粮,享受不了,檀道济很生气,放下东西就走了。陶渊明也很生气,把那些东西都扔到门外(骨气)。围观的乡亲都很纳罕。

久了,也便不再有人来打扰。

就是耕田,写诗,饮酒三件事。

日月如梭……

人已过耳顺之年,陶渊明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了,就做了挽歌诗三首,其中有这样几个句子:

千秋万岁後,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第一句,写一生遗憾是酒没喝够;第二句,概括自己一生高堂为官之苦,草乡隐居之乐;第三句,是诗家一生经历,以及所明悟的庄、道、佛思想的大成精解。

最后,就死了。

所有人最终的归宿,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