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听到一个消息,说有人打算劫牢,解救关押在狱中的南宋丞相文天祥,非常震惊,决定最后一次劝降。他在宫中亲自召见文天祥,劝他回心转意,许以相位。文天祥说:“我是大宋丞相,如何能两处为臣?愿赐一死足矣!”
忽必烈见劝说无效,只好死心,下决心杀死文天祥。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底,文天祥在大都菜市口从容就义。临行前,他平静地说:“吾事毕矣!”然后向南再拜受刑,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就义后,他的首级由一直照顾他生活的好友张毅夫用木匣盛了,交给他的后人安葬。原南宋宫廷乐师、诗人汪元量听到文天祥死节的消息,独望高台,设酒祭奠,失声痛哭。
不久,汪元量破例获得元政府的允许,放他南归。南归那天,在卢沟桥畔,王清蕙等十八名宋宫宫女为他饯行,以酒洒地,吟诗寄情,挥泪而别。
宋恭帝赵㬎降元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瀛国公,并把公主孛儿只斤氏许给他。就这样,赵㬎成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驸马。但他时常四年故国,曾经写下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明显流露出对故国南宋的怀念。
这首诗传到宫中,元世祖忽必烈立即召他进宫。赵㬎自然知道忽必烈为什么要召见他,为了避祸主动请求让他出家为僧,前往吐蕃(今西藏日喀则一带)学习佛学。
元世祖忽必烈当即恩允。十九岁的赵㬎便带了母亲全太后和妻子进入吐蕃,在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不过几年,赵㬎便在藏佛界暂露头角,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