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将相家训与人生哲学

中国著名帝王将相家训与人生哲学

一、帝王家训。

汉·刘邦《手敕太子》。

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

我生逢乱世,正遏秦朝焚书坑儒,还曾沾沾自喜,认为读书没 有什么用处。到了登上帝位以后,这时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读 书能让人知晓作者的思想智慧。(我)追思往昔的所作所为,有很 多不对的地方。

我平生不学书法,只是在读书向人问字时才懂得一些。因此 还不太擅长,但也能过得去。现在看到你写的字,还不如我。你要 勤奋学习,每次上奏疏都要自己动手书写,不要指使别人代笔。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是晚唐诗人章褐的名 句,其目的在于讽刺秦朝焚书坑儒的横暴无知,而不在于对刘邦和 项羽不读书的行为的肯定。刘邦早年曾经过灭绝文化的暴秦时 代,也曾产生过“读书无益”的错误思想,等到登临帝位之后,这才 省悟陆贾提出的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重大意 义,从此开始重视儒学,并痛改前非,不仅自己带头读书写字,而且 亲书手敕责令太子勤奋学习。刘邦教子首先以现身说法,坦诚追 讨自己当年的过错,其次是自己率先垂范,强化身教效果,最后责 令太子每次上疏要亲自书写,不得请人代笔,以便督促检查。刘邦 当时采取的这种教子的方法及方向最终获得了不菲的回报:中国 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在他身后不久应运而生。

唐·李世民《帝范》。

1.并包平正.制断奉先。

(做君主)就要像山岳一样居高而能岿然不动,要像日月正大 光明、宽大为怀地普照四方;他的志向足以统一并包容天下,推行 公平、正义;他的心地足以遵奉祖先创立的各种规章制度。常存孝 心,甘心处下;思仰英贤,倾心求教;勤勉而不辞劳苦地推行德义, 这就是作为君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唐太宗真不愧为一代英主,认为只有普照宽大,才能使四海归 心;只有主持公平与正义,才是从根本上执掌治国之柄。之所以强 调君主应如山岳般强大而安静,就是要求君主尽量克制自己的主 观躁动和奇思妙想,因为君主的躁动就是暴怒的大海,会大规模地 兴众扰民,以至于改变和破坏社会及自然本身的发展秩序。唯其 安静,才能听任天下自育自化,生生不已;唯其强大,才能维护天下 太平,万国咸宁。

2.远近相持,亲疏并用。

天下广大辽阔,君主掌握着治理天下的权力,责任十分重大。

只有把稳定内地和防守边远地区看得同等重要,并使之互相制衡; 对与己亲近的和疏远的大臣都要重用,这样才能把谋反之路堵塞 住了,节外生枝的叛乱就不会发生。

当权者多有任用亲信习惯,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 权力团伙形成的组织屏障,实行垂直统治。但如果一味任人唯亲, 就容易失去大正大公之心,形成新的自我封闭或组织屏障。何况 亲者未必有才、亲者未必见信,亲者往往都是仗势胡为、藐视纲纪 的始作俑者。唐太宗提出了亲疏并用的用人原则,不仅能以亲督 疏、以疏制亲,而且能以天下之力举拔贤才,不失为稳定江山、广开 才路的英明之举。

3.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辅佐国家,一定要依靠忠良之人。能够任用到恰当的人才,天 下必定大治。所以明君要广泛地访求英贤,搜寻并提拔遗漏在旁 侧和边远地区没有起用的人才。虽然对人才搜访的过程是十分辛 苦的,但一旦任用他们,君主就会省事和安逸许多;这就是求贤十 分重要的原因。优秀的匠人手下不会有弃置无用的材料,英明的 君主手下不会有完全无法任用的人才。人的才质有长有短,有宏 大有精细;君主如果依据人的才质授予相应的职位,臣子也能衡量 自己的能力接受适宜的职位,再进行任命并责成他们按职行事,就 能收到不劳而治的效果。这就是设置官职和任用官员不可不慎重 的原因。

能够认识到“国之匡辅,必恃忠良”是何其的睿智与清醒!有 些人一旦获得高位重权,便把手中的权力幻化为他个人的才华和 能量;在这种重权严威之下,一切部属的才华都显得十分天真和可 笑。围绕着权力放射出的无穷的魅力,跑官卖官者已经拥挤得令 人难以招架,那些自私而又没有责任感的权势者哪里还有心思和 闲情去“博访英贤”、“搜扬侧陋”?唐太宗平定海内,位及人间之 最,却能不辞劳苦,求贤若渴,甚至提出了“明君无弃士”的用人目 标,至今仍能令人感佩不已!彪炳千秋的贞观之治的成功奥秘于 此可见一斑。

4.王者高居深视,亏听阻明。

君王居高视远,层层叠叠的下属机构已经构成他的视听障碍; 应该恐惧自己有过错而得不到正确反馈,应该担心自己有缺陷而 没有及时改正。虚心思考谋臣提出的韬略,倾耳聆听忠正的言论。

昏庸的君主就不这样,对给自己提建议的人予以严威排拒,对劝勉 自己的人想尽办法加以治罪;使得大臣为珍惜禄位而不敢上谏,小 臣怕受诛杀而不敢发表议论。这种行为必将导致言路阻塞、政令 不通,自己还不知道。这就是拒谏的害处。那些专门中伤别人和 精于谄媚的人是国家的害虫,他们憎十艮忠贤之士位高于己,又唯恐 自己没有最先得到富贵;他们往往抢先顺承君主旨意以讨好君主, 以虚伪的甜言蜜语交好于上司。现在人们的颜色形貌即使横陈在 眼前都是大体相同的,一下子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差异;更何况是非 问题是个无形的东西,哪能仅凭一己之见就能断清呢?况且逆耳 的言辞一般都让人难以接受,顺心的话语让人最易遵从。所以英 明的君主善于纳谏,因为疾病只有用苦药才能消除;昏庸的君主听 从奉承的言论发布命令,往往由于喜好甜美的赞颂而导致倾灭之 祸。能不引以为戒吗?

唐太宗在这里提出了三点重要的政治智慧:其一,意识到高位 重权对自己了解下情和纠正过错构成了一种严重遮蔽,必须依靠 忠臣贤士来打破这种遮蔽。这种卓识明见与一些恃权逞勇的乱世 昏君形成鲜明对比。其二,精心刻画了谗佞之徒的嘴脸。首先指 出这类人以私利为先、残害忠良、欺下媚上的本质,这类人一旦形 成官场上的主流,势必导致纲纪废弛、江山崩溃的恶果;提醒继任 者必须把防备小人窃取重权视为治国要务。同时指出小人具有抢 先顺承上司旨意和精于甜言蜜语的惯用伎俩,这些伎俩常常使他 们成为官场竞争中的优胜者;提醒继任者对这种伎俩必须严加识 别和防范;要自律自警,克服人性中喜听顺耳之言的弱点,下决心 排拒谗佞之徒,因为这种人往往比忠正之士能够更快更巧妙地得 到君主的宠爱。其三,指出忠正之言多半带有逆耳的特征,君主要 放下架子并做好忍受痛苦的准备来虚心求教。

5.五关近闭,则令德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

奢侈和节俭虽然是可以由各人自己任意选择的,但由此而导 致的平安和危险却是实实在在地落在自己身上。这两种原则是招 荣致辱的重要关口。君主关紧欲望的门闩,就会使自己道德的光 辉映射很远;各种欲望在体内乱攻,就会引发凶灾在体外发生。所 以,放纵之情出自内心,如不加节制就会导致心灵崩溃;贪欲产生 于身体内部,不加阻止就会在体外彰显出来。桀纣由于放纵贪欲 所以招致灭国之祸,尧舜能严于律己因而福泽绵长。能不致力于 节俭这件事吗?

尚俭戒奢,似乎有悖于时下流行的消费观念。但对于个人,尤 其对于当权者,还是应该对与日俱增的贪欲予以适度限制为妙。

不独是曾经富有天下的桀纣之流,即便是当今纷纷落马的腐败分 子,无一不是被自己无限放纵的贪欲撕裂了人的尊严。节俭的作 用不独在于远离灾祸,唐太宗还认为:只要牢牢关紧贪欲之门,得 到的就是道德意志的不断提升与扩张;这是一种更上层楼的生命 境界。

6.约己正身。

所以,在上者如果不节制自己的贪欲,在下者的行为就会更加 放纵。不如严格约束自己,端正自身形象,使百姓无需聆听说教也 能自然得到教化。

手中握有权力,当然比一般人有着更大的支配力,有着更大的 威风和自由。当权者如果这样想,权力就会在他手中变成一件人 间凶器。殊不知,权力在自己的手中,还是一道专门照射自己的强 烈灯光,它把当权者的身影清晰地放大在公众的视野中,并使之在 众目睽睽之下发生上行下效的效应。这个巨大身影的一举一动都 在对社会实施着不言之教。负责任的当权者应该借助权力的强 光,把自己的行为举止塑造为天下的表率。

7.宏风导俗,莫尚于文。

推广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引领习俗,没有什么能够超出文章的 作用;教诲及培训民众,没有什么比学习更重要。要用文章来宏扬 大道,要借学习来增进自己人品的光辉。即使是用吴地材质做成 的箭杆,不在箭的末端饰以羽毛也不会显得美丽;人要想具备敏 锐、聪慧的素质,不通过学习、积累也难以达成。这就是尊崇文道 的根本原理和法则。

为什么愈是进入现代社会,人的道德水平愈是走向滑坡呢?

难道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主体的整体素质都有所下降吗?必 须承认,社会风气正与我们的道德目标逆向而行,相比之下,我们 宣扬道德思想的文字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光泽,不足以胜任“文以载 道”的重大使命。我们的时代缺乏大师的手笔。再者,我们常常艳 羡西方人达到了不随地吐痰的文明程度;不随地吐痰固然是一种 文明,但这又是一种究竟需要有多高的素质才能达到的文明呢?

关键是要对公民进行培训和督促,使之日渐养成习惯并形成社会 习俗,就像我国古代形成的家家户户过年贴春联和尊老爱幼的习 俗一样。培训公民是一项细致、艰苦和长期的文化工程,当代中国 的文化建设应肩负起弘风导俗的历史重任。

(0)
上一篇 2022年5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