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经典语录哲理_心灵禅语_句子迷网
1、 ⊙非有子怙,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法句经》卷上,无常品
2、 【悟真】 经过痛苦的洗礼,人往往更懂得谦让和学习,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 能领悟幸福与人生的真谛。
3、 我干自己的小事去啦,大事就留给那些干大事的人好了。
4、 ⊙远远地欣赏,是一种宽厚和善良,是在心里祈祷所有的美丽长存。远远的欣赏,就会祝福好人一生平安,不会对遥远的葡萄说酸,也不会因别人的欢笑而忌妒。
5、 忍受艰苦的雕琢和捶打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钟的那点锤打之苦又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磨炼、挫折、挣扎,这些都是人成长必经的过程,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稳稳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个走得最远的人。
6、 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7、 【什么是智慧六】我们认识自己很难,但有了宇宙这面镜子,就比较容易认识智慧是什么了。中国古代圣贤的大智慧就是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中得来的。要认识什么是智慧,就要从感悟天道开始。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但这里的天道与现代科技所讲的规律还不一样。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宇宙规律,是从物质角度看宇宙,就像现代自然科学对人的研究一样,回答的只是物质形态的生理人。而人的智慧不是生理规律,而是人之本性、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其实宇宙的最高存在,也不是现代物质化的科技所研究的那些东西,而是像人一样的宇宙的本性、宇宙精神层面的东西。天道是指天之本性、天之德行,东方圣贤、高僧大德们就是从这个角度认识天道的。
8、 做人应该立好志、发好愿。从事慈悲济世工作要发挥“义务”的精神,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忙;不要因为一点不如意事或眼前逆境,就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可怜的人。其实人生在世,往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9、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引导团队的良方,在“用智慧辅导,以爱心对待”。
10、 ⊙五蕴五大种,六根及六处,无知烦恼暗,自性悉清净。《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三
11、 以“觉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献人生”之实践成就大悲心。
12、 ⊙人执着摄取就是执着死亡领域,就不会在一切世上摄取到任何东西。《经集》第五品,第十三章《跋陀罗弗达问》
13、 ⊙人一无所有,只有心念。心念是他的全部,念在哪心便在哪,心在哪人便在哪。
14、 ⊙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1.不可听信,因为你曾听过很长的一段时间。2.不要盲从传统,仅因为它很多代以来人们这么做。3.不要妄听谣言。4.不要肯定它,因为它符合你的教义。5.不可单靠理论和推测。6.不要妄下定论,依赖着你所看所听。7.不可单看事物的外象。8.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9.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10.不可因为你出于你对于你的导师的崇敬和推荐而接受任何想法。迦摩罗人啊,你应超越意见和信念。只有在你确知某事是不善,当接受、修持和圆满修习后导致更多瞋恚、更多贪欲和更多愚昧,因为你知道当你瞋恨、贪欲和愚昧时,这并不符合你的信仰或意见,要知道,瞋、贪、痴是普遍被人呵责的,它们是无益的,并且应当避开。反之,当你确知某事是善,当你信受奉行时会导致慈悲心、离欲和智慧,这些美德充分地允许你训练安宁的心,智者称赞慈悲的心、离欲和智慧,这就可以接受。这应是你审察真理的真伪,以及决定哪一种才是正确的修行。《增支部》三集,第654:,佛言
15、 ⊙不结良因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权看数十年。(东晋)跋陀罗(《十六大阿罗汉因果见颂》)
16、 与噩梦纠缠的人,最希望有个声音来打破 死寂的静谧,帮助脱离迷海。佛家所言,当头棒 喝、醍醐灌顶实际上也有这个意思。有些人在梦 中被噩梦缠绕,有些人是醒着被迷障遮眼。叫醒 梦中的人容易,叫醒醒着的人则困难重重。醒着 的人若迷,是迷于心智,心智的问题要靠心去解 决。悟而后方能觉。
17、 ⊙ 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 ,爱的也放不下。因此,得失之心、憎爱之念盘踞心头,无法得到解脱与 自在。
18、 ⊙心有八种,或复有九,与无明俱,为世间因。世间悉是心心法现,是心心法及以诸根,生灭流转,为无明等之所变异。其根本心,坚固不动。《大乘密严经》卷中,显示自作品
19、 贪心也好,嗔心也好,痴心也好,都是从本能出发,然后衍生成为生命堕落的催化剂;超越了一定的界限、超越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
20、 处顺境用“无常观”,处逆境用“因缘观”。
21、 ⊙佛言,人生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景不动难,善解方便难。《四十二章经》
22、 ⊙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黄檗
23、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只有征服了你自己,你才会征服 一切,走向辉煌。
24、 ⊙十方佛刹无有量,悉具无量大庄严,如是庄严不可思,尽以庄严一国土。《华严经》卷三十三,十回向品
25、 ⊙古教有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况近时薄解浅悟,而自救不了者乎?纵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浊恶,化此刚强,此亦先圣之所未许。如以未完不同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明)天如惟则《净土或问》
26、 我们做功夫,就是打扫心地,让心地干千净净,生长一切善根、生长一切善法。
27、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只要具足三种因素,人们心中的烦恼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哪三种呢?一、惑根未断;二、对境亲近;三、非理作意。凡夫人,从无始轮回以来心中的贪嗔痴烦恼毫无损害、完整无缺,这就是惑根未断;贪嗔痴的对境于面前出现,这就是对境亲近;于贪嗔痴的对境或起烦恼方面总是生起各种妄想,这就是非理作意。094
28、 人生如果不能忍辱,就无法成就事业、学业与道业。修行必定要能堪忍无量的苦,无忍决不会有所成就,是故“忍”为修学佛法的重心。
29、 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30、 ⊙【禅语感悟】 人在世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除非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既然活在 人世间就定会与人发生往来,就会产生处世哲理。佛教导人与人相处之道 及拔除世间纷争的方法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如果你 看不起别人,或别人不尊重你,彼此就不能和谐相处。
31、 当我们与人分享我们的快乐与幸福时,我们的身体也在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久而久之,我们身上的场态也会发生变化,正面的能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32、 ⊙ 这样让双方满意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做。
33、 众生皆苦,世界便苦难重重;众生皆乐,世界也会福乐常安。安身立命需要居所,居无定所的人,又何以去谈幸福呢?警醒吧,不要再沉迷于个人的欲望之中,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爱护这片大地,守护我们的家园,这才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34、 ⊙(四)法四依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维摩经》卷下,法供养品
35、 ⊙十、染净因果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日: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36、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圆觉经》卷上
37、 ⊙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分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海涛法师
38、 万众瞩目的背后是攀登的艰辛,是汗水和眼泪。不必羡慕别 人的成功,重要的是看自己有没有真正地努力。假如努力到极致也不 能成功,那就赶紧调整方向,也许你的天赋在别处。爬山我不行,涉 水可能正是我的专长。
39、 生病是对生命的反省,对身体的关照。当你躺在病床上,是为了让你感觉上帝的存在,让你停下来对生命系统进行维修和保养。生病其实是一种需要,平时从来不生病的人一旦进医院就是大病,有的甚至就回不来了,所以小病小灾等烦恼都是必须的,它是对生命的一种关照。
40、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凡藏无价珍。——《永嘉证道歌》
41、 ⊙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干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无量寿经》
42、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佛说阿弥陀经》
43、 ⊙禅就是要一个人充分地醒觉过来,看清自己,接纳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不被色相所迷,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自由自在地生活,如如地绽放生活之体。——郑石岩
44、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45、 你会发现,当你表情愉悦时,你的工作伙伴也会同样愉悦,你的工作状态也会同样愉悦,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一件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一个大项目的圆满成功,你的命运在一天天的改变中变得与众不同。这便是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改变,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变。
46、 ⊙欲能缚世间,调伏欲解脱,断除爱欲者,说名得涅槃。《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10经
47、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六
48、 一切言行举止能精神统一,心念一致,就是禅定。
49、 ⊙一切诸佛身,皆有无尽相,出现虽无量,色相终不尽。《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