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自己的佛语_句子迷网
1、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2、 【治怨良方】我现在为心中有恨的人们开一帖药方,这帖药方可以解开恨与怨的心结,那就是——“感恩药”。
3、 【佛心禅语】 每个人仅需一杯水就是够,快乐、富足的人生来自一颗知足之心。
4、 工作繁忙,生活压力日增,忽遇闲静便以为解脱之境,静缘了罢,直面 红尘中事,心又热躁。静闹皆是缘,谁在应缘?谁在感受缘生缘灭而随 之轮转?
5、 生气除了给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感情造成伤害之外,没有任何益处。尽量不要生气,找到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让你的心态平和些吧!
6、 【生活禅】1、被人羞辱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2、面对反对意见听,并且思考。3、犯错年少轻狂未足奇,知错能改真俊杰。4、谣言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纠缠下去。5、别人的脸色不必太在意,做自己该做的事。6、横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7、 【佛心禅语】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8、 【佛心禅语】 母亲给孩子煮饭,却不能替孩子吃饭;老师教学生知识,却不能替学生学习;医生为病人冶疗,却不能替病人服药。同样的,佛陀引导我们如何踏上解脱之路,却不能替众生成佛;法教帮助我们如何解决烦恼,却不能替众生证悟;僧侣陪伴我们一路修行,却不能替众生成就。
9、 有道者的心态,侮辱不以为耻,卑屈不以为贱,艰难不以为苦,迫害不以为意,利众不以为烦,恩宠不以为荣。
10、 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无论你修什么禅,哪怕你一丝不苟地依了佛法禅修,感得的还是世间禅的果。
11、 【天天禅语】要看清人生的道理——以布施心转悭贪,以慈悲心转嗔恚,以智慧心转愚痴。
12、 【佛心禅语】 痛苦、悲哀皆为心造,心中放不下痛苦,痛苦便会一直跟随:心里有悲哀,人生便处处悲伤。如果整个身心都被仇恨怨愤占据了,怎么还能容得下其他?生命自然也因此变得狭隘,活在阴影之下的人生,当然不可能快乐。
13、 住持居上,当谦恭以接下;执事在下,要尽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则住持之道通矣。(北宋)浮山远禅师(《禅林宝训》)
14、 【佛心禅语】 你,我、他就像三个水分子,是全同,是不二的。若说有差别、若说是异化,那只不过是假象罢了。——耕云先生
15、 顿悟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16、 笑是一种表情,皱眉也是一种表情;呵斥是出声,说话也是出声。但是笑比皱眉好看,说话比呵斥自然。
17、 【天天禅语】好心,就有正确的方向;立好愿,就有付出的力量。
18、 【言简意赅的杨露禅太极拳谱】懒扎衣立势高强、丢下腿出步单鞭、七星捶手足相顾、探马拳太祖留传、当头炮势冲人怕、中单鞭谁敢当先、跨马势挪移发脚、拗步势手脚和便、兽头势如牌挨近、抛架子短打休延、抓身炮下带着翻花袖、拗鸾肘上连着左右红拳。
19、 【天天禅语】学佛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佛教知识,也不在于你在山洞里闭关多少年,而在于佛陀教导我们的人格标准你能做到多少。
20、 佛言: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过去恒沙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
21、 今天早晨的鸟鸣特别欢,我从梦中醒来的第一感觉是愉悦。
22、 【佛语禅话】无争,并非事事不理,而是与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
23、 贫困大多数由“病”而起,如能及时为其预防、治疗疾病,使其再站起来为家庭担当责任,就能恢复一个家的元气。
24、 据说我国现在有4.2亿网民,如果这个数字有依据,那就是说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公众都是网民。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多数网民身份的隐秘性,个人认为,单个网民的网络发声多为心声,表露的情绪也很少加以掩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声音更接近现实声音,网络民意更接近于真实民意。
25、 虽到于五尘,不名为贪欲,思想生染着,乃名为贪欲。欲能缚世间,健者得解脱。《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
26、 【佛心禅语】 一位名人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快乐。”有些人常常不能平等地看待他人,因而尽干些损人不利已的事。
27、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用佛法增加人的欢喜,用布施增加人的福利,用劳力贡献服务大众,未成佛道应先结人缘。
28、 令舍其前,亦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所,乃度生死众患之难。《佛说黑爪梵志经》
29、 人生如快走,你如能匀速前进,不走夫停停,就会在无意中超越很多人。
30、 远离不爱言,软语不伤人,常说淳美言,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99经
31、 【佛心禅语】 无心之过是可以谅解的 面对无心犯错的人,要知道,他正陷在深深的内疚中,这时哪怕只是 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轻轻的安慰,都足以融化他心里的冰雪。
32、 禅,就在自己与万法应对之处,不能当下坦荡,就会分别妄想、烦恼千差。 妄想起时,切莫用佛性对治,不执妄、不执佛,佛妄宛然,却不碍我当 下之坦荡,到此地步,即可与祖师同心。
33、 【疯话之人生语录】占课相面的,令人靠天求福。水先生,令人靠地求福。仿佛想天上掉馅饼,想地下出金窖,全是徒劳妄想的。好的求福之法,是靠良心。要良心不坏,纵或享不到大福,也必受不着大罪。
34、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生。
35、 睡前诵念忏悔文,反省一日过失,是为生活的密行。
36、 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37、 【不知道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照镜子时间长了,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很陌生;②长时间盯着一个常用字看,会发现仿佛不认识这个字了。
38、 【佛语禅话】不要怕压力,只要自问做得对与否。
39、 【佛心禅语】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理解多少,就要实践多少;如果只求理解而不重实践,不管你累积多么渊博的知识,那也只是废知识。一耕云先生
40、 【佛心禅语】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凡藏无价珍。——《永嘉证道歌》
41、 【佛心禅语】 佛者无忧,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盲目乐观,也不是对悲苦“没心没肺” 的麻木,恰恰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良好心态,是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
42、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能接受法,成长慧命;获得回响,就是“回因向果”。
43、 菩萨精神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必须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是实质的表现。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有形、坚固、永远的工作。
44、 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45、 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感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
46、 如有情世间、器世间未净,修治成清净,庄严佛刹行。《大般若现证庄严论》
47、 【爱人是幸福、除烦是智慧 能付出爱心是幸福,能消除烦恼是智慧。
48、 【佛心禅语】 一旦看清了自己的心性,明白了自己所处的位置,自然就有了方向和 动力。
49、 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民国)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药师本愿经重刻跋》
50、 【佛心禅语】 孔子很欣赏仲由的孝顺德行,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 死后思念哪!”
51、 做长官的人们,对下属怎样爱护,那下面的人们,会同样为他服务。(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52、 人有一种本性,总是趋向于自我保护,相信“我”,甚至放纵“我”,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自以为是。“作茧自缚”便是指我们常常像蚕蛹一样,忙不迭地为自己编织一个精致难破的茧,把自己牢牢地困在里面。“庸人自扰,自寻烦恼;愚人自缚,自绑天足”,这是世界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的悲剧。
53、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卷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
54、 【佛心禅语】 问:“如何保任?”师日:“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龙潭崇信禅师》
55、 世界上的事情本来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们要离相而证性,这样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56、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楞严经》卷七
57、 诸利根本,信为大力。(古印度)尤树《大智度论》卷一
58、 释迦牟尼佛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是的,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世间的仇恨,只有宽容才是慰藉心灵的良药。
59、 给人安定、幸福,是大慈心的作用;用心救拔、度化,是大悲心的发挥。
60、 【天天禅语】欢喜就不怕艰难;有感恩的心,才能凝聚力量。
61、 心集无边业,庄严诸世间。《华严经》卷七十一,入法界品
62、 要放得下爱欲之心并不困难,只是因为智慧、毅力、勇气不够,患得患失的心理太重。因此,即使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中放下,却仍无法解脱。
63、 诸有自归佛,不堕三恶趣,尽漏处天、人,便当至涅槃。《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64、 人心的距离越大,世界就越复杂。人心的距离拉近了,世界就变得简单了。简单从人心开始。
65、 每日小额布施,持之以恒,反馈社会,是为做人的密行。
66、 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实则一室之中,妇稚臧获,其长处皆有己所不及者,无在不可取为师资也。(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67、 御下之法,恩不可过,过则骄矣;威不可严,严则怨矣。欲恩而不骄,威而不怨,恩必施于有功,不可妄加于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滥及无辜。故恩虽厚而人无所骄,威虽严而人无所怨。功或不足称,而赏之已厚;罪或不足责,而罚之至重,遂使小人故生骄怨矣。(宋)山堂禅师(《禅林宝训》卷三)
68、 向心底深处问:我这样做,对法门有利吗?对众生有利吗?弥陀欢喜吗?久之,就能听到弥陀的无声之声,确知弥陀与我同在。
69、 【佛堂】青丝落罢,布衣念珠袈裟。灯烛蜡,剪不断她。杖红尘丢下,苦修来世竹马。
70、 【佛心禅语】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71、 三世魂牵,唯君是念。若可,我愿退去尘世的锦衣,在烟水之湄化身为莲,飘渺出尘,临水照影。我会盈一份云水禅心,优雅娉开,任时光荏苒,风云来去,不悲不喜,只等君来。
72、 【佛心禅语】 贪财者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一颗心如同永远填不满的沟壑,无法找到满足和安宁。一个为财迷失了自我的人,不仅得不到生活的幸福,反而会跌进不幸的深渊。
73、 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
74、 【佛心禅语】 人生是苦的(空虚),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是谓现证涅槃。——明海
75、 【佛语经典语录】 佛教中以他人为重的道德观,表现在实践中就是慈悲为怀。“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这是佛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76、 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恨,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放下对名利声名的迷恋,放下五欲六尘。只有真正做到了放下,才能让内心清净起来,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智慧。
77、 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
78、 【佛心禅语】 我们应该以真诚和包容心,来善待他人;以善巧和智慧心,来处理事情;以慷慨和无私心,来善用财物。如果我们生活的点滴中能做到如此,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和什么物,都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79、 结婚后,他天天见到你,睁开眼你就在他身边,闭上眼你还是在他身边。
80、 我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没有改变和左右历史的能力,但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挖掘和颂扬一切善良和美好的事物,力争为这个世界多增添一点希望和亮色,即使因此被讥笑、被拍砖也在所不惜。
81、 苦乐一线间,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
82、 善学佛法者,不难通文难达义,不难达义雉人理;又不难入理难忘情。夫情苟未忘,所人理决不莹彻;理不莹彻,所达义决不无碍;义未无碍,所通文决非总持。(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五
83、 人都因为有一个“我”作中心,才有病态、有麻烦,所以要将“我”看淡些。
84、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85、 【禅悟人生】1、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
86、 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35经
87、 【佛心禅语】 诸上座,佛法无事,昔之日月,今之日月。昔日风雨,今日风雨,昔日上座,今日上座。举亦了,说亦了,一切成现好。——《千光环省禅师》
88、 每日清晨诵念祈愿文,增加慈悲心,是为修行的密行。
89、 【佛心禅语】 一不做,二不休,不风流处也风流。若要公私济办,好看露地白牛。——《法演禅师语录》
90、 三根普被,是指佛法可以使上、中、下根机的人同沾法益。知识高的人,觉得佛法广博精深;知识中等的人,觉得佛法受用无穷;知识低的人,则会觉得佛法给了他依靠。
91、 心观六分尘,析为十方已,此明了法义,心净最无垢。过去未来心,如是无所得,无二无无二,虚空亦无住。如是观察已,一切众生空。是无垢瑜伽,想自心无体。《金刚庄严续》
92、 一般人的观念,别人给自己送好话、送好东西,那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将好话、好东西送给别人,有什么好高兴的?尤其是某些恋爱中的女孩子,对男友的基本要求是嘴甜、手勤、腰包鼓,“我爱你”三个字,说一万遍不算多;买东西一定不能手发抖。那佛经为什么说“善少则愁,善多则喜”呢?
93、 沿着自己铺设的路,达到涅槃。《经集》第三品,第六章《娑毗耶经》
94、 【天天禅语】能过清淡生活,最知足;有余力帮助他人,最富有。
95、 【天天禅语】与谐的人生最美,安定的社会最幸福。
96、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如果是会获取(知识)的人,就会像咀嚼食物一样,仔细地体会其中的滋味;如果是不会获取(知识)的人,就会像把枣子整个吞下去一样,体会不到其中的滋味。
97、 宽容不受约束,它像天下的细雨滋润大地,带来双重祝福:祝福施与者也祝福被施与者。若,人生只是一场美丽的梦,愿做清晨里的一滴露珠。尽管微小但不懦弱,因为知道世界的纯洁来自心灵的透明。
98、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没有苦,就无法体悟乐的真谛,重要的是如何转苦为乐。
99、 【知羞耻】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做丧理败德的事情。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惭愧心,知羞耻。